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王阳明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王阳明

2023-07-06

基本信息

作者:伍鸿亮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ISBN:9787514396522


书籍介绍

本书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17个问题向青少年介绍了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精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引导青少年领略王阳明博大的胸怀与深邃的思想,感悟他坦荡的胸襟与光明峻伟的人格,从而获得精神启迪,提升生命境界。


作者介绍

伍鸿亮,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有《三千年中国改革成败得失》《高明的力量一中庸心解》《老子的答案》《铿然舍瑟春风里——王阳明心学语录的天人之境》等。


目录

  • 第一章 王阳明十二岁时认为第一等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 第二章 王阳明教育儿子的秘籍是什么?

  • 第三章 王阳明认为怎样立志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 第四章 王阳明认为成为圣人最简单的道路是什么?

  • 第五章 为什么王阳明认为坏人也有良知呢?

  • 第六章 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定心之术是从“监狱”开始修炼的?

  • 第七章 为什么说王阳明三年龙场的苦难,为他铺就了后来二十年的辉煌?

  • 第八章 王阳明作为朝廷的官员,如何抗命免去了一万多两捐税?

  • 第九章 王阳明认为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 第十章 王阳明如何运用“良知”做到神机妙算的?

  • 第十一章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却被责骂,他为何一点儿都不在乎?

  • 第十二章 王阳明带兵打仗能够以弱胜强的法宝是什么?

  • 第十三章 王阳明如何通过“悔悟”来搭建自己进步的阶梯?

  • 第十四章 为什么说王阳明一生有“成雄”和“成圣”两种状态?

  • 第十五章 王阳明如何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最大的天理做官的?

  • 第十六章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仅仅是针对“书呆子”和“蛮干人”吗?

  • 第十七章 王阳明认为做好人好事的最高法则是什么呢?

  • 附录 王阳明的“七”句名言


书籍试读

王阳明的“七”句名言

第一句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点明了阳明心学的修行真谛。这个心中之贼,就是“私欲”。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个良知,也都有一个“私”贼,良知与私贼的斗争,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第二句是:“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这句话,点明了阳明心学的本质特征:阳明心学不是虚论之学,而是实践之学。修习阳明心学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一件又一件具体事情去磨砺。离开了具体实践,离开了在生活中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的历练,离开了对复杂矛盾的处理,也就没有阳明心学。即便是有,也是纸上心学。

第三句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点明了阳明心学的鲜明特质:阳明心学是一门立志之学。王阳明一生讲学,鼓励得最多的就是要学生“立志”,立定做圣贤之志,立定光大良知之志,立定康济天下、兼济苍生之志。

第四句是:“良知是你的明师。”

这句话,点明了良知对人生的重要性。每个人生下来,上天都给你配了一个高明的老师,这个老师的名字就是“良知”。有了这个老师,你便能分辨是非、区别善恶、判断真伪。

每当你遇事处于茫然之时,你无需翻书,也无需问人,只要真正的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内心的良知,你便能知道事情该如何看,事情该如何办。对父母,你自然会用一个“孝”字;对朋友,你自然会用一个“信”字;对国家、对人民,你自然会用一个“忠”字。

第五句是:“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这句话,让我们领悟到,要把树种好,一定要从根上培养起;要把德育好,一定要从心上培养起。在王阳明看来,应让每个人的心中拥有良知之神。良知之神,确实能够致广大而尽精微,不仅能通百家,也能通万物。

第六句是:“满街人是圣人。”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阳明心学的人民性和平等性。在王阳明看来,人,来到世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具有做圣人的根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每个人都具有做圣人的可能,因为只要你用良知约束好自己的私欲,你就迈进了圣贤的门槛。

这世上,尽管每个人能力不同、地位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不同……但只要你立下了圣人之志,并刻苦修行,就有可能成为圣人,能量大的成为大圣人,能量小的成为小圣人,最终是“人人自有,个个圆成”。

第七句是:“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

这句话,道破了修习阳明心学成功的重要心诀。王阳明一生,为学主张“精一”,修行主张“专一”,逢疑遭惑时强调“主一”。

在他看来,无论是修德、修学,还是事功、事业,都应当从“一”出发,只有在“一”的方面把功夫下足了,下够了,下透了,才能收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效果。尤其是在研学问、明学术方面,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挖上一口井,使自己的心时时能得到浸润,不至于焦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