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艺术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金世贞: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中关怀与共生的阳明学

金世贞: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中关怀与共生的阳明学

20181115

韩国阳明学会会长, 忠南大学校儒学研究所所长金世贞教授,在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绍兴闭幕论坛上,围绕良知的“随时变易性”、“痛觉”及“感通”等特征,分析了阳明心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金教授的文章《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中关怀与共生的阳明学》。


序言


几年前还觉得陌生的词汇“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今已变成耳熟能详的词。“第四次工业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这一词汇首次在2016年瑞士举办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到。1760~1840年间发生的第1次工业革命以铁路建设和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引领了依靠机器生产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2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电和生产组装线,人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1960年代开始的第3次工业革命,以半导体和网络发展为主要标志,被人们称之为计算机革命或数码革命。继数码革命,21世纪开始的第4次工业革命,随着泛在移动互联网的价格越来越低廉,变得更小、更强的传感器,人工智能和机械学习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所有技术融合在一起,物理学、生物学、数码领域相互交流的革命,其影响比原有任何革命都要深远。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不论是国家,各地方自治体还是大学,均为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的发展而不吝投资与努力。革命伴随着巨大变化。 像革命这样的巨大变化虽然会带给人类很大的期待感,但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安。 解决原有系统解决不了的不合理或不适感,很大程度上提升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等,从这些方面看,第四次产业革命显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期待感。但这样的期待还会伴随担忧。即,这样的福利不会辐射到全人类,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只有少数掌权者才会享受到这些福利,而大多数人会被机器和机器人夺走维持他们生计的工作,有的连最基本的环境都无法被保障或沦为少数掌权者的奴隶,即现代版奴隶等。这种不安感和担忧始终是存在的。如果第四次工业革命像新自由主义一样,只奔着满足人类无限欲望,只为了获利,无止境地竞争,上述担忧肯定会发生。


改头换面的革命往往伴随着质疑。本文将带着“何以谓之人?”、“何为人生之正道?”等问题。人类一直被定义为“神的创造物”、“道德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理性的存在”等。并且“按照神的意旨生活”、“道德地生活”、“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理性、合理得生活”等一直被看作是人的理想生活。在这里,活得像个人或理想生活是在与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中进行的。以前,其他存在指的是非人类。环境哲学呢,将这个范畴扩大到了动物、植物、乃至所有活着的存在物,将伦理对象扩大到一般自然物,即自然生态系统。这里不包含像阿尔法狗一样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物联网、机器人等人造物。


人们担心“人工智能机器人”会代替人类的角色,具备与人类一样的智力。到时机器人会代替人的大脑,人们的工作会受到相当大的威胁。现有两个问题。第一、今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如果拥有与人类一样的智力,越来越像人类,与人的匹配率越来越高时,是否还能把机器人看成没有生命的单纯的机器及将其看成只为人类带来幸福和舒适的工具和手段呢。第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剥夺人类工作机会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只给少数掌握和利用它的人带来好处,但对于大多数人,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依靠。本文想要针对第4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很多问题,讲述阳明学对其到底有什么意义,阳明学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等。


良知的随时变易性与创意性


我们害怕变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在没有经历过的未知世界生存。没有变化的生活让人们安心的最大原因是,有既定、反复的模式和适合该模式的生活方式、规范、法则等,我们只需要按照相关方式、规范及法则生活即可。但如果发生的变化与原有模式大不相同,以原有方式、规范及法则是无法应对这种模式时,我们就会陷入混乱,感到恐惧。这时,我们应该像之前一样,等待圣人出现,为我们制定新的生活方式、规范及法则吗?然而现在促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变化速度太快、变化内容繁多、规模太大、范围太广。所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必备的条件之一便是人类的“创新性”。


创意性是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创意性是帮助人们不拘泥于现有生活惯习或方式,顺应时代变化生存的必要要素。同时,也是帮助人们主导生活,防止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沦为少数权力者的奴隶或被人工智能等机器和过量知识奴役的原动力。


在阳明学中,创意性的源头可从人类良知的“随时变易性”中找寻。阳明将人的本质规定为“良知”。良知的各种含义和属性中的一个元素便是“随时变易性”。阳明批判朱熹的格物说(即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的决定性原因是定理。朱熹认为,人应遵循的生活方式、准则及规范的理是先验性的,不变的。阳明认为朱熹的理便是定理,这个定理会桎梏人类的生命,使人的生活陷入痛苦之中。


所以阳明将人的本质规定为良知,而非理。阳明还认为“义便是良知”,他认为“义”也不能只遵守固定的准则或规范,应根据不同情况,变化成最为合适的状态。良知不会墨守成规,会根据所处情况的发展,判断是非,制定最新的合理准则,做出妥善的应对。


良知的随时变易性能够将人们从禁锢生命的成规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地,在不约束及损伤天地万物生命的前提下,使人作为主体能动地参与天地万物的创生与养育过程之中。即,良知不会屈服于已有权威,也不会被任何的利害得失所禁锢,而是根据所处情况,不带一丝虚假的,做出真实判断。这就是良知的随时变易性,也是人类的主体性,更是今日所需的创意性。只是,现实生活中,创意性很容易被误导至知识或利益的层面。阳明学所指的良知的创意性,是超越知识和利益层面的宇宙及生命层次上的创意性。即,可视作是拯救众生的“生命的创意性”。


良知的痛觉与感应——关怀、照料与治愈的主体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物联网、机器人等可能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又或许会夺走人们的工作,使之面临生存危机或只给少数人带来富裕和权利,这取决于人们如何利用这些科技发展带来的产物。我们现在生活在充满无限竞争的新自由主义时代。人会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私欲,提升经济层面上的富有,会将他人看作要战胜的,乃至踩着上去的竞争对象,而非生活的同伴。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出现由少数人占有富有,大多数人失去生存依靠的矛盾和不合理。如果人们错误地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其成果,那现在的经济不平等、矛盾及竞争可能会更加激化。


讲到这里,我们要再次对人的存在本质和本性提出问题了。什么是人的本质和本性呢?欲望?情感?理性?道德性?私心?还是利他心呢? 人肯定会有欲望和私心,但也会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等道德性和利他心。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认同人的欲望和私心。其结果,虽然带来了表面上的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贫富差异等经济不平等和破坏环境等很多潜在问题。 人处在众多关系之中,要在这些众多关系之中生存下去,人的本质和本性也要在这些关系中寻找。关系的完成就是我的完成,与我有关联的存在物的健康和幸福就是我的健康和幸福。今后,我们要从只看重自身利益的竞争和矛盾中走出,迈向注重“关怀、照料与治愈”的世界。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及机器人等不应是增进个人利益与财富的单纯竞争工具,而应是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关怀、照料与治愈”的手段。


在阳明学中,“良知”是“关怀、照料与治愈”的根本。这是因为,良知是“痛觉”和“感通”的主体。“痛觉”是指其他存在受到损伤时,对其的感同身受。“感通”是指出于我心的“痛觉”,“关怀、照料及治愈”其他存在。在天地万物一体说中, 可以找到它可能的理由。人不是独立的个别实体,是宇宙层次的统一生命体内,与其他存在有着有机关联的存在,具有“生命体之心”的威望。


阳明说: “夫人者, 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 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 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 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即一切存在物和我是一体,如果他们的生命受到了损伤,我的生命也会受到损伤,这些损伤带给他们的痛苦和疼痛并不会仅仅停留在他们的痛苦和疼痛中,它也会成为我的痛苦和疼痛。其痛觉的主体便是“良知”。


良知不仅仅是在与别的存在物感应时,判断是非的天生英明的自觉性,还是真诚地怜悯他们,感同身受的痛觉主体。这种恻隐之心会伴随关怀和照顾,即对于父母,伴随的是孝行,对于哥哥,伴随的是全心全意追随哥哥的友爱等。


阳明正是以“痛觉”和“感通”的主体——良知为基础,将百姓的苦痛视作是自己的苦痛,为治愈其伤痛奉献一生的生动实例。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要以良知为基础,“关怀、照料与治愈”需要帮助的人们,与之携手前进。这才是不沦为机器与知识的奴隶的真正的“人”的生活。


相生与共生的阳明学——万物为一体的世界


阳明学认为良知是“随时变易性”、“痛觉”及“感通”的主体。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必备条件之一“创新性”的根本,同时也是“关怀”、“照顾”及“治愈”的原动力。通过根植于良知的创新性、关怀、照顾及治愈想要实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它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世界,即是相生、共生的世界。


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也被称为“超连接社会(hyper-connected Society)”。超连接社会是指人、事物、空间等所有事物相互连接在一起,生成、收集、共享、利用这些所有事物信息的社会。在所有事物和空间里,赋予新的生命,通过他们之间的沟通,开启新的社会。 在超连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及事物等无生命个体之间,均可以网络为基础,实现有机的交流。超连接社会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分离的原子论式的世界,而是摆脱空间限制,“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事物”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社会。超连接社会应朝着成员之间互惠互利的有机生态社会发展。不仅人类和自然物,人工的事物也是有机生态社会的一份子和成员。


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一下阳明所说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世界。阳明主张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依据是人类和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气流通”。他认为人类心灵的“英明”是天地万物的定数,从将天地万物和人类连接为有机整合体的角度,提出了“一气流通”的观点。例如,非生物体、植物、动物和人类是通过同一一气的流通,给人类治病,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他认为,人类与动物、植物、天地、鬼等宇宙所有存在物是有感应的,所以人类和宇宙的所有存在物是一体,这些感应是通过人类自身英明的心灵自觉性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便由此一气流通。


前面已经讲过,超连接社会并不只是“人与人”连接在一起的社会,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事物”连接为一体的社会。阳明所说的以仁心为根基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也是,不仅人与人连接,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事物连接为一体的社会,从这一点看,两者是相似的。但与超连接社会不同的地方是,阳明所说的万物一体的世界并不仅仅是机械性的连接社会,而是“作为一个生命体的连接”,并不是人类依靠机器生存,人类是天生痛觉和感通的主体。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阳明学主张的这一点是具有非常意义的。


阳明根据天地万物一体说(通过一气流通的),认为人不仅对他人,对动物、植物,甚至对非生物的破坏和损伤,都会感觉心痛,即会产生痛觉。例如,人在看到他人生命垂危的情形时,便会起恐惧、担心及怜悯等恻隐之心,看到动物面临死亡时本能地发出恐惧死亡的声音或瑟瑟发抖时,便会起不忍之心,看到树枝断裂等植物受损的情形,会觉得它们可怜,想要拯救它们,看到瓦、石头等非生物受损时,会起怜惜之心。这都是将人类自身和万物连为一个生命体的仁心,即良知的作用。所有存在物是万物一体中的一部分。所以天地万物的心,即痛觉和感通的主体-人类便会对生物,乃至非生物的损伤怀有痛心之心。


阳明学认为,所有存在经由有机的关系网形成一个统一的生命体,各成员处于相生与共生的关系之中。人与这一生命体中的其他成员不同,是以“痛觉”感知宇宙自然之心、宇宙自然之损伤的主体,也是出于这种“痛觉”,治愈损伤及伤痛的“感通”的主体。


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即超连接社会到来之际,人不能仅作为同其他存在简单连接的纽带或连接体,而应成为所有存在的“痛觉”与“感通”的主体。我们应体察及治愈其他人及动植物等自然事物的生命损伤。在对待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及机器人等人造事物方面,也应转变将其视为单纯的实现人类欲望和便利的工具及手段的态度,不可作为尽情使用后毫无歉意丢弃的对象。因为,它们同样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事物的媒介。从天地万物一体说的观点来看,它们是所有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它们,还要将其视为“痛觉”与“感通”的对象,打开与之相生与共生的世界的大门。



来源:搜狐新闻

链接:http://www.sohu.com/a/275679433_242653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