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艺术阳明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专家库
  3. 经学与理学:中国古典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坊会议纪要

经学与理学:中国古典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坊会议纪要

2025/10/14

2025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经学与理学:中国古典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坊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204会议室、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二楼2216成功举办。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同学受邀参与本次工作坊。

上午9:00,工作坊正式启幕。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亚民教授主持,国学院院长杨庆中为开幕式致辞。


国学院院长杨庆中表示,众所周知,在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之后的两千余年的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经学始终居于学术核心的地位。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习惯于讲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宋明理学等。那么经学与历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一直被忽视。朱伯崑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文撰写的《易学哲学史》对此有非常深刻的反思,但并未成为大家的共识。近年来何俊教授对经学与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很值得关注。相信何教授的主旨发言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


复旦大学何俊主旨报告题目为《经学与理学的异同与启示》,从湛若水《圣学格物通》采取既是经学又是理学的经史一体阐发方式谈起,警惕于中国哲学史的“西式框架填中式人物”的传统研究范式,受马一孚《群经统类》目录之启发,反思应以中国本具之六艺,即以“经”而非“人”为研究之单位,因本质上宋明理学家的观点依然是依靠诠释经典的方式展现。基于这样的理解反观象山,则象山很大程度进入了理学而找不到表达的知识概念,而朱子则回到经学,将新思想装入旧平台。相比阳明编订《朱子晚年定论》,象山的理学与经学的冲突已非常强烈,触及了理学时代的边界。基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课程“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为基础而成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就是一次打破围绕人物阐发的哲学史尝试,这种边界模糊的处理使中国哲学史很具中国意味,同时或也带来与哲学关联薄弱的疑问。但这样试图把哲学放入中国整个知识系统来理解的尝试,体现些艺术般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协调。


与谈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北京大学沙志利、南开大学卢兴、中国人民大学李若晖从传统哲学史的研究范式、哲学与哲学史的指义辨析、文献学视角下的哲学史料划分、怎样做中国的中国哲学史等几方面问题就史料学与学科建设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李若晖报告题为《精诚之至——孔颖达<大序正义>以庄释诗发微》由孔疏引“精诚“之说论《诗序》的“莫近于诗”以谈诗道不二,诗情一体在政教系统中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陈伟文报告题为《大小毛公源流考》指出,《四库提要》考证《毛传》作者为大毛公毛亨之后,过往以毛苌是《毛传》唯一作者的主流观点才发生改变。实际上大毛公作《毛传》是晚出之说,可能出于郑玄臆造。


综合讨论环节,复旦大学何俊、中国人民大学汤元宋、北京大学沙志利等参会学者与两位主讲人之间就涉及议题展开探讨了哲学史思想史经学史之理路研判、人文学科的现实关怀等问题。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WxMablbWzcY3h11MjiLig

声明:转载文章 ,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