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李丕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ISBN:9787010162829
内容简介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闪耀着智慧和德性的光辉。本书突破了一般思想史研究的模式,更换视角,侧重于从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陆王心学一系的著作和思想。
作者简介
李丕洋,1971年生,山东省昌邑市人。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出版《王阳明修道哲学概论》、《王阳明》(历史小说)、《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等三部专著;发表论文、散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明代心学巨擘王龙溪哲学思想研究”等。专著《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获江西省201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陆王心学的教育哲学概述
第一节 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陆王教育哲学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教育
第三节 书院与讲会是陆王心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
第二章 陆九渊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心学在北宋的滥觞
第二节 陆九渊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第三节 陆九渊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三章 象山后学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杨简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二节 “明州三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三节 宋元之际象山心学的流风余韵
第四章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王阳明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第二节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概述
第三节 王阳明的童蒙教育思想简述
第四节 王阳明教育哲学的特色、影响和现代启示
第五章 泰州学派的教育哲学
第一节 王艮的教育哲学思想概述
第二节 泰州后学王栋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泰州正传王襞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四节 “布衣圣者”韩贞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六章 王龙溪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王龙溪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第二节 王龙溪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王龙溪教育哲学的思想特色
第四节 王龙溪的讲学成效与历史评价
第七章 罗汝芳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一节 罗汝芳的生平行迹与教育活动
第二节 罗汝芳的教育哲学思想概述
第三节 罗汝芳教育哲学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影响
第八章 陆王心学一系教育哲学的历史价值反思
第一节 陆王心学的消亡与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式微
第二节 陆王教育哲学的思想特色和历史贡献
第三节 陆王教育哲学的思想和功能之缺憾
第四节 陆王心学一系教育哲学的现代启示
试读
谈起儒学,一般人会联想起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礼教;谈起儒者,一般人头脑中往往会浮现一批手持经书、摇头晃脑地念着“子曰诗云”的古代书生的形象。
客观地讲,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很长时间内,人们对于儒学和儒者的印象都不太好,曾经把他们视为阻滞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保守势力。然而,这种对于儒家思想的看法实在有太多误解的成分。
在近现代社会中,阻碍中国文化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其实只是儒家的一翼——成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这个学派的确是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根本目的,以尊崇三纲五常为核心理念(并且把“三纲”思想上升到“天理”的层次),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负面的,被打倒也是理所当然。
可是,在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儒学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儒学形态,即以陆王心学为代表的士人儒学(广义上讲是民间儒学),它们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主张,与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官方儒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依赖于政府势力而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民间儒学,恰恰是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活力的载体,也是促使近现代中国社会走向自立、自强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而言,很有必要在官方儒学解构之后,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宋明时代儒学的另一种面貌。
所谓陆王心学,指的是由南宋陆九洲开创,由明代王阳明发扬光大的一种与程朱理学宗旨和风格截然不同的儒学形态。
事实上,陆九洲和王阳明二人之间相去三百余年,没有任何的师承和道统关系,只是因为二人的思想见解十分接近,属于同一性质的学派,后人才将他们合称为陆王心学。而且,在陆王心学的发展历程中,除了陆九渊和王阳明二人之外,还有许多重要人物作为传承者,因此,所谓陆王心学,事实上是一个体系十分庞大的学术派别。
在这一学术派别中,众多的时代精英纯粹是因为思想理念的一致而汇集到一起,成为后人所说的陆王心学一系。他们所阐述的儒学思想,和被官学化了的程朱理学有很大的不同,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
当然,笔者无意于在本著中一一阐述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差异性,只是想就陆王心学一系的教育哲学思想展开探讨,使今人明白中国文化的精神慧命是如何被代代传承与弘扬的。
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壮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然而,在这个时代中,应试教育独霸天下,工具理性片面发展,人们纷纷感觉到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精神世界中缺少了点什么东西。
我们不妨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梳理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陆王心学一系的教育哲学理念,或许对于重构国人的精神世界、促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思想启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