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生诚楚人,但识庐山高。
庐山之高犹可计寻丈,若夫泰山,
仰视恍惚,吾不知其尚在青天之下乎?
其已直出青天上?我欲仿拟试作《泰山高》,
但恐培塿之见未能测识高大[2],笔底难具状。
扶舆磅礴元气钟[3],突兀半遮天地东。
南衡北恒西泰华[4],俯视伛偻谁争雄?
人寰茫昧乍隐见[5],雷雨初解开鸿蒙[6]。
绣壁丹梯[7],烟霏霭䨴[8]。海日初涌,照耀苍翠。
平麓远抱沧海湾,日观正与扶桑对[9]。
听涛声之下泻,知百川之东会。
天门石扇,豁然中开。幽崖邃谷,襞积隐埋。
中有遁世之流,龟潜雌伏[10],
餐霞吸秀于其间,往往怪谲多仙才。
上有百丈之飞湍,悬空络石穿云而直下,其源疑自青天来。
岩头肤寸出烟雾[11],须臾滂沱遍九垓[12]。
古来登封[13],七十二主;后来相效,纷纷如雨。
玉检金函无不为[14],只今埋没知何许?
但见白云犹复起,封中断碑无字,天外日月磨;
刚风飞尘过眼倏,超忽飘荡,岂复有遗踪!
天空翠华远[15],落日辞千峰。
鲁郊获麟[16],岐阳会凤[17];
明堂既毁[18],閟宫兴颂[19]。
宣尼曳杖[20],逍遥一去不复来,
幽泉呜咽而含悲,群峦拱揖如相送。
俯仰宇宙,千载相望。
堕山乔岳,尚被其光,峻极配天,无敢颉颃[21]。
嗟予瞻眺门墙外,何能仿佛窥室堂?
也来攀附摄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
吁嗟乎!泰山之高,其高不可极,
半壁回首,此身不觉已在东斗傍。
【注释】
[1]弘治十七年九月十六日,王阳明与王瓒相邀游泰山,次王瓒韵作《泰山高》,并刻石立碑。王内翰司献:王瓒(生卒年不详),字思献,浙江永嘉人。历任经筵讲官、礼部侍郎。
[2]培塿(pǒu lǒu):小土丘。
[3]扶舆:盘旋升腾的样子。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钟:集中,专一。
[4]南衡:南岳衡山。北恒:北岳恒山。西泰华:西岳华山。泰华,即华山。
[5]人寰:人间,世间。
[6]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7]丹梯:高入云霄的山峰。
[8]霭䨴(duì):云气密集。
[9]日观:泰山峰名,为著名的观日出之处。扶桑:传说中位于东方海域的古国。
[10]龟潜:比喻深居简出。雌伏:比喻退藏不进。
[11]肤寸:云气逐渐集合。
[12]九垓:中央至八极之地,比喻全国。
[13]登封:登山封禅,指古帝王登泰山祭天祭地。
[14]玉检:玉牒书的封箧。金函:金匣。
[15]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此处指代帝王。
[16]鲁郊获麟: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
[17]岐阳会凤:比喻国运将兴。相传周太王古公亶(dǎn)父率族人沿渭水而下,卜居于岐阳的周原,改国号为周,时有凤凰飞鸣。
[18]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此处指泰山明堂,周天子东巡时设。
[19]閟(bì)宫:《鲁颂·閟宫》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以鲁僖公作宫为素材,广泛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表达诗人希望鲁国恢复其在周初时尊长地位的强烈愿望。
[20]宣尼:即孔子。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宣尼”一词后成为孔子代称。
[21]颉颃(xié háng):本指鸟上下飞翔。后来指双方不相上下,互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