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渴望,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卷五·文录二·答舒国用》
王阳明曾告诫弟子舒国用 :“学患不知要,知要矣,患无笃切之志。”在王阳明看来,学习要掌握要领,但光掌握要领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笃切的志向。因为掌握了要领只是让我们少走弯路,但只有笃切的志向,才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曾经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学子送过这样一句话 :“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道力”指修养的功夫,也可以通俗理解为一个人本身的能力 ;“愿力”是佛教语,意指誓愿的力量,也可以通俗理解为一个人对所追求之事的渴望。尽管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力”是有限的,但只要有“愿力”,就可以有所突破,愚人和智者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愿力”。一般情况下,愚人只知道“为”(to do),而智者因为比愚人多了一份“愿力”,就能把“为”提升为“成为”(to be)。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平庸是被逼出来的,他们渴望赢在起跑线上,但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凡内心没有笃切的志向,缺少对目标的渴望,无论多高多好的起点,愚者终会将其浪费。智者的成功往往不在于起点,而在于“愿力”。因为有了“愿力”,就能提高自己的内在驱动力,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未来充满无限期盼。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更能承受其中的失败、挫折和辛酸。这句话与王阳明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力”与“知要”都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而“愿力”即王阳明所说的“笃切之志”,是一个人实现超越他人、突破自我的催化剂,能够孕育无限的内在驱动力。 被誉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历史上最伟大球员之一的科比·布莱恩特,就是一个对冠军之位有着“笃切之志”的人。科比曾说 :“总有人要赢,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他在《曼巴精神 :科比自传》一书中也写道 :“除了冠军,别无他求。这真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乐趣之一。 那种感觉总是驱使我想要赢得更多。当我赢下一枚戒指,就想要第二枚。有了第二枚,就想要第三枚。”可以说,正是对冠军的笃切追求,给科比提供了无限动力 :他选择24号球衣,就是希望自己能24小时不间断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篮球练习中 ;为了保持体能、保持力量,拥有更高的投篮命中率,他成为见过洛杉矶每天凌晨4点样子的人 ;为了追求更加完美,他一次又一次带领球队走向胜利。科比战胜自己,战胜伤痛,就是为了让那些怀疑过他的人重新思考,什么叫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在职业生涯中,科比创造了无数辉煌。自1996年进入 NBA 后,他5次夺得 NBA总冠军,荣膺1次常规赛 MVP、2次总决赛 MVP、4次全明星赛 MVP,共18次入选 NBA 全明星阵容,15次入选 NBA 最佳阵容,12次入选 NBA 防守最佳阵容,生涯总得分排名联盟历史第4位。科比有个绰号叫“黑曼巴”,所以他的精神也被称为“曼巴精神”。“曼巴精神”,指的就是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每一天都努力去变得更好。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在这种意志的驱动下,科比才成为了不败的神话。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讲过这样一句话 :“根据我自身的人生经验,我也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所能够实现的,只能是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人生是思维所结的果实,只有当我们真正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才会愿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强烈的热情。随着热情和渴望而来的,必将是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学患不知要[1],知要矣,患无笃切[2]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