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恶习恶念,须立长久之志
《卷二十六·续编一·与克彰太叔》
王阳明与族太叔克彰关系甚密,克彰曾写信请教为何会出现“善念才生,恶念又在”的情况,王阳明回信说 :“夫恶念者,习气也 ;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意思是,克彰之所以“善念才生,恶念又在”,是因为受到不良习惯和作风的影响,若想不被习气扰乱,就要重新端正志向,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恒心将其克服。与克彰一样,许多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却很难做出改变,究其原因,正是缺乏改变的勇气和决心。其实,只要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并持之以恒,一切恶习恶念都会得到相应的遏制。 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就曾深受习气的困扰——嗜烟如命。自少年时学会抽水烟,曾国藩很快就染上烟瘾且“烟不离手”。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21岁的曾国藩前往连璧书院求学,受到先生刘元堂的大力赏识和栽培。然而,惜才的师长却在目睹他抽烟后大发雷霆。这场训斥犹如当头棒喝,让曾国藩开始了第一次戒烟。为表决心,他改名“曾子城”为“曾国藩”,改号“居武”为“涤生”。然而,此次戒烟更多的是三分钟热度,很快以失败告终。数年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烈,让曾国藩决心再次戒烟。他不仅当众发誓从今永不吸烟,还当着家人的面将祖传烟袋捶碎。这次戒烟后,曾国藩在家里确实做到了不再抽烟,可一旦出门在外,别人抽烟的样子总令他心痒难耐,终究没经住朋友的诱劝,又复吸了。就这样,第二次戒烟也没有成功。直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总结自己戒烟失败的教训,认为遏制欲望十分困难,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毅力——他砸烂自己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又将所有烟叶付之一炬,并在日记中详细记录戒烟过程,进行反思自察。就这样,第三次戒烟终于成功,曾国藩直到去世都再没吸烟。后来,他将戒烟心得写进了家书 :“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告诫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做事不仅要立志,更要立长志。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克多·格林尼亚也是一个通过立志成功改掉恶习的人。1871年,格林尼亚出生于法国瑟堡市,父亲是当地一家很有名望的造船厂厂主。殷实的家底和父母的溺爱让他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坏习惯,不仅不学无术,更成为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直到21岁,格林尼亚依然整天无所事事,四处寻欢作乐。在一次舞会上,他想邀请来自巴黎的波多丽女伯爵跳舞,对方深知他的劣迹,因此严词拒绝,毫不客气地说 :“请离我远一点,我最讨厌像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格林尼亚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回家之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反思,立志重新开始,决心战胜自己并做出一些成绩。随后,他离开瑟堡前往里昂求学,但长期荒废学业,他根本无法考取里昂大学,一切必须从头开始。从头学起的辛酸无须赘述,但格林尼亚始终记得离家的初衷,以恒心和毅力对抗畏难、逃避的心理,并在两年后成功进入里昂大学插班读书。他在求学期间的刻苦和钻研精神受到了著名化学家菲利普·巴比尔的肯定,巴比尔邀请格林尼亚做自己的助手,并指导他学习研究。1912年,格林尼亚因发明格氏试剂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成功地从令人生厌的纨绔子弟蜕变为硕果累累的杰出化学家。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 :“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果不能及时改掉,就有可能摧毁我们的人生。比如,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还是有许多人吸烟成瘾,害人害己。再比如,许多青少年早早接触电子产品、虚拟世界,常常沉迷其中,以致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而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不仅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志向,更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如此才能在志向的引导下,不断地将精力聚焦于有意义的事物,久而久之,恶习恶念自然能被遏制。
夫恶念者,习气[1]也 ;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2]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