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向上专注的人,才能做到全力以赴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志向于个人而言,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远大的,但无论如何,实现志向的过程都不会轻松。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往往不在于所立志向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坚守志向。对于如何坚守志向,王阳明形容说 :“坚守志向理应像犯了心痛一样,若一心都在痛苦中,就没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了。”即坚守志向要专注。因为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志向,才能全力以赴。 对孔子而言,他在坚守志向的道路上已经做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楚国叶邑时受到了叶公沈诸梁的接待。为了解孔子的为人,叶公向子路询问,但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选择保持沉默。孔子得知后便对子路说,以后你可以这样回答,孔子这个人,发奋用功到忘记吃饭,快乐到忘记一切忧愁,甚至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步入老年。通过孔子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年近六十的孔子如何能不惧长途跋涉、风霜雨打、缺衣断粮,甚至是生命威胁,只顾奔走列国以期推行“仁政”、教化天下——原因只在“专注”二字。专注于志,让孔子收获了视荆棘为坦途的勇气和力量,让他不顾危险、不知疲倦地劝谏、讲学,最终创立儒家学派,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仁政”主张影响深远,并成为后世尊称的“大成至圣先师”。 虽然孔子给后人做了良好的表率,但仍然有许多人因为不能专注自己的志向,走了不少弯路,北宋文坛“三苏”之一的苏洵便是其中之一。苏洵是大文豪苏轼的父亲,被后世称为“老苏”,他少年时醉心游历,乐不思“书”,直到25岁才立志读书。虽然比身边从小读书的人起步晚,但苏洵天资聪颖,很快就在同辈中崭露头角,便以为读书不是什么难事,继而失去了对志向应有的专注。直到第一次应考乡试,自恃才高的苏洵却不幸落第,才让他痛自检讨,并在重读旧作的过程中惊觉先贤的出言用意与自己的大不相同,喟然叹道 :“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27岁的苏洵决心将先贤经典从头再读,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绝不动笔写文,并以火烧数百篇旧作明志。闭门读书后的苏洵虽然没有废寝忘食,却也因专注而认墨为糖。相传,有一年端午节,夫人程氏看苏洵一直待在书房里不知进食,就特地剥了粽子带着白糖送去书房。后来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没了,但白糖原封未动,再一看苏洵的嘴巴,竟然变黑了!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不自觉地把砚台当成糖碟,蘸着墨水吃完了粽子。读书专注,同时又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这样的坚持使苏洵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待他再次提笔时,已经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 英国物理学家、经典力学的建立者艾萨克·牛顿也是一个以专注出名的人。有一次,牛顿请朋友来家里吃饭,朋友按时赴约,可牛顿却在实验室专注地做实验。眼见等了半天都等不到牛顿,饥肠辘辘的朋友就自己吃了饭然后离开了。等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时,望着桌子上的残羹冷炙,他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 :“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说完转身又回到了实验室,全然不记得请客之事。这样的逸事令人莞尔,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没有这样的专注,牛顿就无法从苹果坠落中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也无法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和“近代物理学之父”。如苏洵、牛顿一样,曾立志要有所成就的人不少,但能用实际行动去坚守志向的人却不多,更别提像王阳明形容的那样,将志向视为心痛之病,一心只想着它了。譬如,有些人虽立志要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却把计划用来买书的钱拿去消遣娱乐,将计划用来看书的时间用来追剧发呆,好不容易捧起书,又时刻关注着手机的新消息,无法将注意力聚焦到书本上。究其原因,就是对自己的志向不够专注。 志向的实现,靠的绝不是口头上的表态,或者挂在墙壁上的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一个人对志向有多专注,就会在事上付出多少努力,也能为理想抵挡外界的诱惑,忍受他人的不解和内心的孤独,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目标拼搏奋斗。
持志[1]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2]说闲话,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