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简
简
繁
EN
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跟王阳明学修心
请登录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当前位置:
修心库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原文:
注释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1]者,自一了百当[2]。
出处:
《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译文:
做学问也需要(得到别人的)指点教化,但始终不如自己理解和领悟来得有效,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解析: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的首句写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开门见山地阐明了老师对于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并非天生就懂得道理和知识,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疑惑,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我们答疑解惑,不然将始终无法理解。当然,老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所有比自己优秀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正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希望世间人要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与优点,并将其化作自己成长的养分。 从师求学必不可少,但常言又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开悟。”所以,王阳明才主张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在他看来,向老师学习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依赖老师、坐等老师的指导教授,必须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体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真正的智慧,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开阔眼界、提升层次。王阳明曾跟弟子钱德洪说,孔子气魄宏伟,凡是帝王的事业,他都能从心上一一加以体会,但也只是他自己领悟出来的。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靠的是自己扎根吸收各方营养,而不是单纯地靠雨露滋润。王阳明以孔子为例,说明了“学者只有依靠自己思考领悟,才能成为学识渊博者”的至理。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点化,更应该是为苦思无果的我们拨开迷雾,指明前进的方向 ;而自身的领悟,才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佛教禅宗自南北朝时由达摩大师传入中土,传到隋唐时的五祖弘忍大师之后,就出现了因个人对佛法领悟不同而开创不同宗派的情况。当事的两位大师,一位是南宗惠能,一位是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弘忍大师为传承衣钵,让弟子们各写一首偈子,以此考察他们的见地。神秀呈上的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领悟的重点是渐修。弘忍大师圆寂后,神秀主要在北方传承禅法,声名远播,北宗禅法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的说法。而惠能作的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领悟的重点是顿悟。相传弘忍大师以惠能见解透彻,因此授衣传法于他,令其回到南方弘扬禅法。惠能遵师命,建立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亦是影响深远。弘忍大师座下弟子众多,而以神秀、惠能在佛法上的成就为著。他们二人都是善于思考和自我体悟的表率,因此才能在弘忍大师的指点下,领悟到比常人更加深刻的佛法禅意,为后来形成“南顿北渐”两宗派禅学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中邱莹莹试图通过成功学书籍振奋精神的场景,以及书店“热销榜”“推荐榜”上各类挂着“成功”二字的书名,无不透露着普通人对于成功的渴望和追求。我们希望通过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复制他们的成功。但是这样的学习往往效果不佳,有时候甚至会“东施效颦”。因为再优秀的老师、再成功的人士,也只能教别人方法,而不能直接造就别人的优秀与成功。因此,不管是跟老师学知识,还是跟成功人士学经验,都不能盲目照搬,必须要有思考、去理解、去领悟,将所有的知识与经验消化、吸收,进而转化成让自己成长和成功的营养剂,帮助自己发现和掌握新知识,这样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展开完整解析
顶部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1]者,自一了百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