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简
简
繁
EN
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跟王阳明学修心
请登录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当前位置:
修心库
点滴之间有学问,细微之处有真知
点滴之间有学问,细微之处有真知
原文:
注释
坐起[1]咏歌[2]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
出处:
《卷十九·外集一·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
译文:
坐立行止、吟咏歌唱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毫厘小事都须认真对待。
解析:
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曾写过《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一诗赠予龙场学子。诗云 :“闲来聊与二三子,单夹初成行暮春。改课讲题非我事,研几悟道是何人?阶前细草雨还碧,檐下小桃晴更新。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诗中既描绘了王阳明与弟子们日常相处的情景,又有王阳明期望弟子认真学习的殷殷嘱托。其中,“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一句,不仅是王阳明给龙场学子传授的学习要领,更为现代众多因生活和世事所累、常常抱怨没有时间学习的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人在世间行走,想要增长学识并不难,只要懂得在生活中学习。孔子被认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博学不仅源自书籍和老师的教授,更因为他善于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充分观察学习。卫国的大夫公孙朝曾问子贡 :“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回答道 :“周文王、周武王的治道从来没有失传,仍然流传于人间。贤能的人了解它的根本,普通的人了解它的细节,文王、武王的礼制可谓是无处不在。正因如此,我的老师在哪儿不能学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请教学习呢?”孔子自己也将“三人行必有吾师”和“默而识之”视为增长学识的良方,对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都不拘一格。事实上,获取知识和见识的渠道并不只局限于书本和学校,山水、鱼虫、鸟兽、人情皆蕴含世间大智慧,关键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天地万物为师。在平常事物中获得的知识,就像颗颗沙砾,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座座沙丘。当遇到问题时,这些“沙丘”便会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宝库。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金克木的成功也是源自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思考。1935年,国学大师刘文典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他一进图书馆,便把书单交给年轻的图书管理员。只见书单上罗列的都是善本、珍本之名,末尾还备注着 :“为校注古籍所需,请馆长准予借取。”管理员不敢怠慢,前去请示馆长。馆长担心这些古籍外借会带来遗失的风险,便让管理员找借口回绝了刘文典的借书请求。借书无望,刘文典悻悻地离开。这时,管理员突然灵光一闪,连忙抓起一张废纸,将脑海中硬记下来的书名一一默写。此后,他一有时间,就找来书单上的古籍学习,结果获益匪浅。这位年轻的管理员就是金克木。虽然他只有小学学历,但靠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自学精神成为著名学者。后来,金克木向刘文典提及此事,感谢道 :“当年,我自学无门,苦于没有老师指导,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是您的书单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刘文典不解地问 :“你怎么知道我这份书单上的书值得阅读?”金克木笑着答 :“您是大学者,平时肯定很忙,肯为这些书专门跑一趟,当然值得读了。”刘文典用一张书单给金克木上了一堂“无言之课”,金克木也及时抓住机会打开了学习的新大门,共同成就了学术史上一段佳话。 人生处处皆学问,细微之处有真知,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值得我们留心和学习。无论是一栋富有特色的建筑,还是一本设计精美的书籍,抑或是一段优美舒缓的旋律,都值得我们学习。只要多加观察、详加思考,必定能有所收获。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有心人,智慧和知识的大门将永远为我们敞开。
展开完整解析
顶部
坐起[1]咏歌[2]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