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善于学习

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善于学习

原文:
注释

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1]思之。

出处:

《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译文:
思考就是学习。学习中有疑问,便需要进行思考。
解析:

不懂思考的学习,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 ;而没有学习的思考,也算不上真正的思考。因此,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和思考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可以达到善学的境界。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早期人类之所以能走出蛮荒、摆脱愚昧,将知识的火种一代代培育、传承并发扬光大,正是因为人类拥有独立、持续且活跃的学习思考能力。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习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新知识,而思考能够引导我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总结经验,优化学习效果。思考和学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迄今为止的许多伟大发现都离不开思考。以爱因斯坦为例,他就是一位从小与思考为伴的学习者。爱因斯坦10岁时,便对数学和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12岁自学欧几里得几何,13岁开始阅读康德著作,16岁自学完微积分后又开始思考当一个人以光速运动时会看到什么现象,并对经典理论的内在矛盾产生了深入的思考。此外,无论涉猎什么内容、研究什么课题,他从不死记硬背,而是始终坚持遵循“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思考”的原则,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找答案,形成良性学习闭环。最终,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设、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伟大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爱因斯坦曾感慨 :“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弟子曾向王阳明请教,为何孔子要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阳明告诉弟子 :“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在王阳明看来,学与思就像硬币的前后两面,无法单独存在,更不能割裂对待。孔子这句话正是为了告诫学者不要将学与思对立视之。如果一味地将学习和思考分为两件事,就会出现“罔”和“殆”的毛病,因为思考的内容正是学习的内容,并非两件不相关的事。面对学习中的疑问,如果不懂得思考,就会陷入迷茫,甚至是误入歧途。 成语故事“伯乐相马”的主人公伯乐是春秋时期的秦国人,本名叫孙阳,他为了让更多人学会相马,让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的本领不致失传,就将积累多年的相马经验和要诀写成了一本《相马经》。书中有一条说,千里马一般有高大的额头、像铜钱一样又圆又大的眼睛,以及又大又端正的蹄子。孙阳的儿子为了继承父亲的绝技,反复翻阅《相马经》,甚至能够倒背如流,自以为已经掌握了相马的本领。孙阳就让儿子试着去找一匹千里马,然而儿子带回来的“千里马”却是一只癞蛤蟆。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孙阳 :“我找到了一匹头大眼睛圆的马,就是蹄子有些不一样。”孙阳看着这只癞蛤蟆哭笑不得,只能幽默地答道 :“可惜这匹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啊!”孙阳的儿子虽然认真学习了书中的知识,但并没有对这些文字进行主动思考,生搬硬套,才会闹出笑话。也由此诞生了另一个成语——按图索骥。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指出了只学习不思考的严重后果,即付出了许多努力,最终却徒劳无功,一无所获! 现实生活中类似孙阳之子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能将唐诗宋词倒背如流,诸子百家如数家珍,但是只要问他们一些关于文学和文化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唐宋诗词的发展脉络,从“百家争鸣”看当代中国的文化繁荣,他们却哑口无言。所以,如果我们只知道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而不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只能算作被动接受,成为没有灵魂的“行走的书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