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是应对变化的核心竞争力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陆澄曾经向王阳明请教为何圣人能做到处变不惊,因为在他看来,圣人之所以能够及时应对世间的种种变化,是因为事先有所准备。对此,王阳明反问他,制定和推行礼乐制度是任何一个圣人都能做的事,为什么尧舜不这样做而要留给周公来做?删定“六经”也是圣人都能做的事,为什么周公不提前整理而要等孔子来做?实际上,圣人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做了合适的事情。如同一面镜子,事物来到面前,它才能映射出具体的事物,这是不能提前预知并做准备的。王阳明进而告诫陆澄,求学之人只需要担心自己的心能不能像镜子般明亮,而不必担心自己无法穷尽事物的变化。要想让自己的心时时都通透明亮,就要保持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内心修养。如此,才能在面对变化时应对自如。 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王阳明对陆澄的教诲同样具有积极意义。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激增、速兴速衰与信息碎片化等挑战,我们不再有充足的时间去掌握所有知识,而且现有的知识也不足以解决明天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修炼“明”的功夫——不仅仅是读课本、记理论,更要具备持续高效学习和不断翻新知识的能力。未来学者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在《关键路径》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倍增曲线”概念 :假设人类在公元1年所积累的知识量为一个知识单元,那么直到公元1500年前后,人类所积累的知识量才得以翻倍,达到两个知识单元 ;而知识量由两个单元翻倍到四个单元的时间节点,出现在公元1750年 ;由四个单元翻倍到八个单元则是在公元1900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量翻倍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如今人类知识量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而某些领域的知识量甚至每12个小时就会翻一番。当知识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我们仅靠固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显然无法应对突飞猛进的新世界。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才有能力追赶和应对万千变化。 1984年5月2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访问中国科技大学。在和少年班同学们座谈、探讨学习力的时候,他说 :“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学习力的重要性,李政道问 :“你们谁 是上海来的学生?”有一位学生举手示意。李政道说 :“想必你对上海的马路很熟悉吧?”那名学生点点头。然后,李政道又找出一位没有去过上海的同学,说 :“如果现在给你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并且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就是画出地图,并标注主要街道的名称,而那位来自上海的同 学,我则不告诉他。现在所有同学想一想,这两个人谁的地图画得更好一些?”同学们一致回答 :“当然是没去过上海但背过地图的学生会画得好一些!”“大家说得对!”李政道接着说,“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能够通过背诵地图将街道名称都标注得准确无误,但假定有一天,我们把他 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将所有的路牌都拿掉,那谁更可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而不迷路呢?”同学们相视而笑,答案显然是实际走过的人。见同学们有所领悟,李政道进一步阐述道 :“所谓做科学研究,往往就是在没有路牌的情况下探索出路,如果只想着依靠一张从前的地图,而忽 略平时的学习积累,是没有办法找到出路的。也许地图记得牢、画得好能够考满分,但在实际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只有每天不间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具备走出这座城市的能力。这才是学习最本质的东西。” 没有人能够预测自己的人生,也没有人能够通晓未来的世界。在诸多“不确定”中,唯一可以依赖的“确定”就是学习力。王阳明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不只是因为他拥有庞大的知识储备,还因为他拥有优秀且持续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力,正是处在知识大爆炸 时代的我们最需要提升的一种能力。
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1]之不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