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反思,才能无限接近真理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弟子徐爱曾向王阳明倾诉困惑 :“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乎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在徐爱看来,虽然他已认可王阳明的思想更接近圣学本身,但朱熹的学说在儒家经典中也不乏论据支撑,所以他始终难以说服自己相信朱熹将圣学支离、误读了。对此,王阳明指点徐爱说,正如子夏总是虔诚地信仰圣人,而曾子更偏向于在自省中思考一样,虽然相信圣人没有错,但不要因为这番敬重就盲目信从,只有主动去寻求答案,才能懂得真正的道理。 聪慧如徐爱,也会因为拘泥于前人的观点而一时忘却自己反省、主动思考的重要性。但幸运如徐爱,他的老师王阳明本身就善于反省、乐于思考,所以也更懂得如何启发弟子主动思考,在反身自求中不断接近真理。与王阳明一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善于引导他人自省思考的人。苏格拉底和拉克斯之间曾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过一段对话。苏格拉底请拉克斯为他说明勇敢的本质,拉克斯说 :“真正的勇敢就是勇于牺牲自己去救他人性命。”苏格拉底反问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救人,那些从来都没有救过人的人,是不是就不勇敢了呢?”拉克斯随后又举了很多例子,但在苏格拉底的引导和反诘中,他的观点都遭遇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虽然对勇敢的定义仍没有结果,苏格拉底却通过对话向拉克斯暗示了一个道理 :许多代代相传的既定概念并不一定都正确,如若心中有疑问,就应该主动寻求答案,只有不断地在自省中思考、质疑和推敲,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理。 对他人的言语或观点,如果总是不假思索地盲目信从、人云亦云,我们就会如同一只学舌鹦鹉,虽然把话讲明白了,但永远也不能懂得其中深意。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戴震,自幼聪敏,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从不满足于既有答案。一次,私塾先生讲授《大学章句》时说 :“这是孔子的语录,由孔子的学生曾子传授,曾子的门人记录。”在座学生皆奋笔疾书,唯有戴震站起来问道 :“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曾子所授、门人所记的呢?”先生回答 :“朱文公(朱熹)是这样解说的。”戴震又问 :“朱文公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先生答 :“南宋理学家。”戴震追问 :“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先生答 :“春秋时代的人。”“既然孔子和曾子生活于春秋时代,南宋与春秋相隔了一千多年,那么朱文公怎么能肯定这些都是事实呢?”先生一惊,连声称赞道 :“问得好,问得好,做学问就要善疑多问。你已经不是一般孩子了。”后来,戴震果然成为一位学问文章冠绝一世、旁人莫不称道的学者。 叔本华在他的《思想随笔》里写道 :“从本根上说,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只有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对于一个求学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读了多少书、进行了多少考证,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像王阳明、苏格拉底和戴震那样坚持自省、勇于质疑、不断探求,才能无限接近事物的本原和真理。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1]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