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人生最可贵的是能一念改过

人生最可贵的是能一念改过

原文:
注释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出处:

《卷二十六·续编一·教条示龙场诸生》

译文:
(圣贤)重视的不是从不犯错,而是犯错后能改正过失。
解析:

《左传·宣公》有言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谁生而完美,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能在犯错后及时醒悟并改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正如雅典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说 :“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王阳明在担任南赣巡抚期间,曾写过一封题为《寄诸弟》的书信,其中说道:“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即人的良知就像太阳那样光亮,所以内心总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能不能改正错误。若能一念改过,当下就能找回纯洁无瑕的“本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犯错误很正常,所以保持知错就改的态度,并及时改错才更加难能可贵。 据《战国策·楚策》记载,楚国有一位名为庄辛的大臣,他见楚襄王宠幸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四人,一味贪图享乐,长期不理国政,便出言相劝。没承想,楚襄王不仅不听劝,还对他冷嘲热讽。失望至极的庄辛只得请求前往赵国避难。五个月后,秦国发兵攻占了楚国的鄢、郢、巫、上蔡、陈等地,就连楚襄王也不得不流亡躲藏到城阳。这时,楚襄王赶紧派人到赵国召请庄辛。待庄辛到了城阳,楚襄王懊悔地对他说:“当初寡人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可怎么办呢?”庄辛答道 :“臣知道一句俗语 :‘见到兔子以后再放猎犬去追尚且不算晚,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也还不算迟。’商汤和周武王仅有百里土地也能使天下昌盛,夏桀和商纣王虽有广袤疆土仍然身死国灭,更何况楚国之地尚有数千里。”听完庄辛的一番话,楚襄王痛改前非,不再贪图安逸,专心国事。其后不久,楚襄王便在庄辛的辅佐下收复了失地。 楚襄王身为一国之君,却能有勇气在危难时迷途知返,敢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成功保住楚国,这才得到了善终。相反,三国时期的孙坚就没那么幸运了。董卓乱政期间,孙坚联合袁术共同讨伐董卓。其间,他异常英勇,数次击败董卓的军队。其后,孙坚带兵攻进洛阳,意外发现了传国玉玺,顿时起了私心,想据为己有并以此称帝。其子孙权急忙劝诫父亲 :“秦始皇想把它传至千秋万代,可仅仅两世秦朝就灭亡了,可见这个东西不知是福是祸啊!”后来,孙坚打算带着玉玺返回江东,曹操也提醒他,玉玺是个祸害不能留着。尽管在孙权和曹操的劝诫与提醒中,孙坚已意识到玉玺是不祥之物,但他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出发了,结果在半路被伏兵杀害。 很多时候,我们明知自己犯了错,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回避掩饰,结果一次次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为日后更大的危机埋下隐患。所以,与其做一只将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不如勇敢地为自己的错误“埋单”,将其看作成长路上的一笔“学费”。当我们能坦然面对错误,并进行改正之时,所犯之错都将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除了懂得知错就改,人还应学会避免过度纠结于曾经的错误,就如王阳明教导弟子薛侃时所说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因此,改过之后,切忌陷入无尽的悔恨之中无法自拔,这样不仅容易止步不前,更不利于及时修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