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和知耻,乃人的立身之本
《卷十·别录二·换敕谢恩疏》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还能做成什么事。就像牛车没有了活销,马车没有了销钉,如何动起来呢?孔子用反诘语气表达肯定含义,意在强调人若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行走于世的根本。所以,自古以来,守信都被仁人君子视作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 中国现代书画家李苦禅一向信守承诺,力求说到做到。有一次,一位老友上门请他作画,他虽当即应允,却又遭逢身体抱恙,一连几日都无法提笔,为老友作画之事也就一再拖延。直到一日清晨,李苦禅竟接到了老友去世的消息。震惊之余,他后悔不已,自责辜负了老友的信任,没能完成对方最后的心愿。待心情平静下来,他拖着病弱的身子走到画案前,挥笔画就一幅《百莲图》,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并盖好印章。待画卷墨迹干透后,李苦禅拿着画走到庭院亲自焚烧祷告,直到画卷完全烧尽,才心情沉重地回到画室。事后,他反复交代子女,“今后若是再有人向我求画,只要是我答应下来的,一定要催促我完成,切勿让我再失信于人”。 人无信不立,信是人最基本的处世之道。而知耻,则是保全思想、行为不入歧途的“护栏”。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意指羞耻心是做人的底线——人若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与禽兽无异。所以做人要有羞耻心,要“知耻”。曾经专擅朝政、为祸四方的明朝宦官魏忠贤就是一个毫不知耻的人。入宫前,魏忠贤是一个市井无赖,为赌债所迫走投无路才进宫当了太监。入宫后,魏忠贤结交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得其佑庇,之后便一步步接近皇长孙朱由校。对皇长孙,魏忠贤极尽谄媚之能事,成天引诱其宴饮游玩,也因此备受宠爱。明天启元年(1621年),朱由校即位。虽然做了皇帝,朱由校却对国事毫不关心,成天带着一群小太监沉迷于打造木器。魏忠贤常常把他制作的木器带出宫售卖,并派人高价购买,再让朱由校从自己这里“听说”作品被人高价收购之事。一来二去,魏忠贤便获得了朱由校的全部信任。后来,魏忠贤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为朱由校批阅奏折,逐渐掌握了权力,也再次上演了宦官专权的荒诞剧。当时,无数对魏忠贤不满的官员士子遭其陷害而惨死狱中。同时,也有许多无耻之徒为了自身利益而依附于魏忠贤,更有甚者为其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对此,魏忠贤不但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耻,反而变本加厉,自称“九千岁”,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直至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严厉打击惩治阉党,治了魏忠贤十大罪,魏忠贤终于自食恶果,自缢身亡。 “行之以忠信,坚其必为圣人之志,勿为时议所摇,近名所动。”这是王阳明给弟子路宾阳回信时说的话。他希望弟子先做到“守信”和“知耻”,进而实现道德的升华。一个“守信”的人,同样也是一个“知耻”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坚守诺言,也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所有的道德标准都了然于心。这样的人才能守住胸中的浩然正气,维护自己的人格完整,在社会中赢得别人的尊重。
夫过其言而不酬[1],有志者之所耻也 ;冒[2]宠荣而不顾,自好[3]者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