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勤于自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勤于自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原文:
注释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

出处: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译文:
私欲就像地上的尘土,每天都在滋生堆积,只要一天不打扫,便会增加一层。
解析: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因为人贤能,善于自我反省而闻名于诸侯,深受孔子敬仰。一次,蘧伯玉派使者前去探望孔子。孔子与使者坐谈,问道 :“夫子(蘧伯玉)何为?”使者说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说明蘧伯玉想要减少自身过错的精神连使者都知道。孔子听完,对蘧伯玉愈加敬佩。西汉刘向的《淮南子·原道训》中评价他 :“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事实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而许多缺点和错误需靠“吾日三省吾身”才能觉察,从而像蘧伯玉一样能知非寡过。王阳明就曾以此来要求弟子。某日,王阳明看弟子们一反常态,连续几日都不曾提问,便训诫他们 :“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所以,需要“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在王阳明看来,自我省察和克制私欲的功夫一刻也不能间断,尤其要在空闲的时候,将各种深藏心底的私心杂念搜寻出来,并将这些念头的根源一并拔除。如此,私心杂念才永不复发。圣贤区别于常人的重要一点,正是他们懂得时常检验内心,懂得借助自省的力量,不断唤醒良知,并在良知的指引下行动。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懂得通过日常省察来提升自己的人。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最重要的修行之道,就是通过写日记来坚持每日的自我反省。《荀子·劝学》中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曾国藩身上曾有不少恶习,他尤其好抽烟,年未弱冠就已是“烟不离手”。为改掉这一恶习,他屡次尝试,但总以失败告终。后来,机缘巧合下他拜理学大师倭仁为师,虚心向他求教。倭仁大师告诉曾国藩,人最容易原谅的就是自己,所以要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看清自己,一丝不苟地把自己一天所犯的错误全部记下来,才能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和自省。于是,曾国藩开启了靠写日记反省,进而不断改正错误、提升自我的终身修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前往好友岱云家为其母祝寿。这本来是件喜庆的好事,结果却因曾国藩出言不慎,弄得在场的人都很尴尬,宴席最后不欢而散。错已犯下不可追,曾国藩只能及时在当天的日记中反省此事,并告诫自己 :“如再妄语,明神殛1 之!并求不弃我者,时时以此相责。”同年,曾国藩又与好友郑小珊因为一点儿小事产生了嫌隙。郑小珊与曾国藩既是老乡又同在京城为官,由于其精通医术,还多次为曾家人看病。对于这件事,曾国藩也在日记中进行了记录并反省。他认为自己犯了三大错误,即“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彼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自省之后,他主动找到郑小珊,当面自认不是,两人因此和好如初。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保持日省的一生。因为懂得将每一天的过错进行记录并反省,日积月累之下,错误得到及时改正,品德得到不断提升,曾国藩也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礼记·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人只有勤于自省,及时改正生活和工作中的错误,洗涤心灵上的尘垢,才能使每一天都成为一个全新的起点,每一天面对的都是全新的自我。如此,便能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众人,跨越沉沦,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