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保持知不足的状态,成就更好的自己

保持知不足的状态,成就更好的自己

原文:
注释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 ;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出处: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译文:
日渐发现自己(德性涵养)不足的人,(德性)就会日渐有余 ;日渐觉得自己(知识见闻)有余的人,(德性)就会日渐不足。
解析: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为能够了解他人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才算明达。但是,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尤其是对容易自满的人而言,一点儿成绩就会令他沉醉于自欺欺人的满足感中,从而丧失进取之心。正所谓“日不足者,日有余矣 ;日有余者,日不足矣”,是继续沉醉于“日有余”的自欺欺人,还是时刻保持“知不足”的清醒,选择不同,人生格局也会不一样。 艾青在《忆白石老人》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国画大师齐白石近90岁高龄时,一日,艾青带着齐白石70多岁时的画作登门拜访,以求鉴定真伪。齐白石看过之后,不仅确定是自己的画作,更提出要拿自己刚完成的两幅画与艾青交换。艾青一听,连忙拒绝道 :“您就是拿二十幅给我,我也不换。”齐白石听后,拿着放大镜很仔细地再看了一番,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啊!”艾青走后,齐白石又重新开始练习描红,并坚持每日作画。其子非常不解,问道 :“您早就盛名在外,为何还要练习描红这种基本功?”齐白石回答 :“出名之后,我走到哪里都是赞誉,从来没有人说过我半点儿不是,我就在不经意间开始有些飘飘然了,直到看到自己十几年前的画作,才发现功夫已经大不如前。”齐白石年近九十还能从基本功做起的觉悟,同样也在提醒你我 :人不能被一时的功名迷惑,而自我满足 ;更不能被他人的赞许蒙蔽,而不再上进。事实上,越是成就斐然的人,越有“知不足”之心。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虽然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凭借过人的胆量和敏锐的嗅觉,数十年间便使一间仅百余日元资产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百强跨国公司。尽管被誉为“经营之神”,他还是认为自己“一无学识,二无文凭”,因此一生都在不断学习。 齐白石与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能如此,正是因为他们有着难能可贵的“知不足”之心。既然可贵,就说明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被尊为“国学泰斗”的季羡林曾遗憾地表示:“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儿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他还说 :“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季羡林不仅如是说,更是这样做的。他在《病榻杂记》中说:“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季羡林三辞“桂冠”,只为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身”,更觉得“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可对某些人来说,这三顶“桂冠”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像这样但凡做出点成绩就唯恐世人不知,为博得一时虚名甚至不惜弄虚作假的人,世间不在少数。但季羡林终其一生,都只把自己看作一个平凡人。对于真正的大家而言,知其不足,才能秉持本心做人、做事、做学问。 不论是齐白石、松下幸之助,还是季羡林,“知不足”的精神状态,让他们能够客观认识自己,时刻保持“空杯心态”,进而保持务实本色。就如王阳明所说,日渐发现自己德性涵养不足的人,德性就会日渐有余;日渐发觉自己见识有余的人,德性就会日渐不足。因此,我们不能只“专”在知识见闻上用功,而忽视了在涵养德性上用功。涵养此心,才能“知不足”而后学,“不知足”而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