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之念,需及时修正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在儒家传统观念中,无论是立志圣贤还是争为枭雄,都离不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件事。其中第一件事,便是“格物”。关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将其阐释为穷尽事物的道理,再将所学付诸实践。照这样看来,要实现治国平天下,首先应该成为一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学问家。随着朱熹学说成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这一观点也在后世成为主流。但主流不能代表绝对正确,面对其僵化和教条的弊端,王阳明提出了新的“格物”解释。他认为,“格物”就是“正物”,目的在于“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而“正其不正”,代表着去恶 ;“归于正”,代表着为善。 王阳明的这一理解,既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大创新,也是对儒家传统的一大挑战。但在推翻权威之前,王阳明也曾认同成圣要从“穷尽事物之理”做起。为了实践朱熹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少年王阳明曾和一位钱姓朋友相约以竹子做对象,从穷格竹子之理开始逐步获得做圣贤的力量。结果,朋友在第三天就因不分昼夜、竭尽心思地“格竹”而病倒。那时的王阳明只当这是朋友所立志向不够坚定的表现,继续格竹。他在竹子面前一坐就是七天,最终因身体突破极限而大病一场。于是,王阳明和朋友感慨,连一丛竹子都迈不过去,自己想要成为圣贤更是奢谈。直至贬谪龙场,静思所学,王阳明才领悟“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且“格”的含义应该是“正”。所以,“格物”就是端正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包括言行、举止、思想、念头等。例如,身为少年所能理解和做到的“格物”,并非端坐在竹子面前进行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试图从中获得改变人生、撼动世界的大彻大悟,而是每日饭后能够主动帮父母洗碗、擦桌、扫地,或是在嬉戏玩耍时,主动照顾弟弟妹妹,并向路过的长辈礼貌问好。虽然此时的他们尚未拥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修养,但并不妨碍他们拥有端正事物的功夫。 端正事物,其本质也是端正自己的心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实践》中讲述了一个经典故事“三个石匠”。故事内容很简单,有人看到三个石匠神色各异地在做同一件事,于是上前问他们分别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愁眉苦脸地说 :“我在混饭吃,做着繁重的劳动。”第二个石匠面带微笑地说 :“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儿。”第三个石匠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地说 :“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彼得·德鲁克如此点评这个故事 :第一个石匠只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未来不会有什么变化 ;第二个石匠能够抓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能成为全国最出色的匠人 ;第三个石匠怀有远大的目标,还能够看到自己和世界的联系,未来他将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不论是王阳明成圣道路的曲折经历,还是彼得·德鲁克对职场人的点评,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端正”的重要性。一个人心态的不同,将反映在他行动的善恶上,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成绩的好坏,最终左右命运的走向。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凡是遇到有所不正的事物、心态和情绪,也都应该及时伸出手来将它们“摆正”。如此,方能让自己的人生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状态。
格[1]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