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善恶的萌生,需要用心感知和应对

善恶的萌生,需要用心感知和应对

原文:
注释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1]之 ;恶念发而知之,而遏[2]之。

出处: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译文:
觉察到了善念的萌生,就要去扩大它 ;觉察到了恶念的萌生,就要去遏制它。
解析:

初生的事物既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因此,我们在发扬一念之善时,要像呵护花朵一样,使这一点善念“健康成长”,直到它能独自面对风雨 ;在扫除一念之恶时,要像清除野草一样斩断根源,否则它就会野蛮生长,失去控制。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扬善去恶要趁早,要快速,要果决。王阳明曾说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 ;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即善念萌发时,要及时感知并将这一点好的意念扩充开来 ;恶念滋生时,也应该及时认识并加以遏制。 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案件。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然后逃亡,最后被抓捕并判处死刑。这则新闻令人痛心与惊讶 :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原来,马加爵在宿舍与同学玩牌时,被指责作弊,还被批评人品太差,甚至平日里的一些事情也拿出来说。本来就乖张暴躁的马加爵此时更觉得自己在舍友面前丢了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恶念一起,决定寻机报复指责他的舍友。最终,他不仅杀害了指责他的舍友,还杀害了“过生日没请他”的隔壁舍友,以及两名被无辜牵连的同学。一次口角之后的过激报复埋葬了四条鲜活的生命,也断送了马加爵自己的前程。被捕后,马加爵在监狱中反省忏悔,并在绝笔信中写道 :“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我决定了走上这条路。现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这是多么荒谬,多么无知啊!这是多么悲哀,多么残酷啊!难道生命就这么脆弱?难道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吗?不是的!现在我是这么想的,以前也是!但是那几天我的心里只有苦恼,只有恨,诸多后果都未曾设想。”马加爵因一时冲动萌生了恶念,没能及时将其熄灭,结果毁掉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四名同学和四个美好的家庭。 一个人的恶念有多可怕,善念就有多可贵。相传宋朝有位官员名叫卫仲达,他在睡梦之中被小鬼拘押到了阴曹地府,原来他阳寿已尽,马上要经历一生善恶的审判了。冥界判官首先列举了卫仲达一生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书写这些恶事的簿子堆满了庭院。接着又宣读他这辈子做过的善事,结果只有一卷书简,粗细仿佛一根筷子。卫仲达觉得冤枉,说道:“大人,我才活了40年,从来都是谨慎小心,怎么会有这么多罪过?”判官回答 :“一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卫仲达心想,自己估计要受到重罚了。可当判官让小鬼将善恶两种账簿放在秤上称量时,满庭院的恶行恶念居然不及一小卷善行的分量重,卫仲达对此再次提出了疑问。判官说道 :“当年,朝廷准备动工修建三山石桥时,你为百姓免去劳役,上书谏阻,这卷就是当年的文稿。”卫仲达疑惑地问:“我虽上书,但朝廷并未采纳,于事无补,怎么会有这样的分量?”判官说 :“朝廷虽未采纳,但你的一念之善,是为万民着想。如果被朝廷采纳,那善功就更大了。” 正如故事中所说,卫仲达的善,虽然只是一番空谈,却足以产生胜过满庭恶行的重量。可见,一念萌生处,便是一个人的祸福之门。如果能够及时感知善恶,并予以正确的处理,不知道可以创下多少功绩、避免多少灾难。然而,现在的人却很少在这个“门”上下功夫,直等到酿成大祸才悔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