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善可以成为典范,恶能够警示后人

善可以成为典范,恶能够警示后人

原文:
注释

善可为训[1]者,时[2]存其迹以示法[3] ;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出处: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译文:
可以作为典范的善行,要立时记录其事迹以供后人学习 ;可以作为警示的恶行,则要保留训诫而删去细节以免后人模仿。
解析:
王阳明的弟子徐爱曾认为《春秋》是记事的史书,而非传道的经典。对此,王阳明的观点则是:“《春秋》和其余‘五经’并没有性质上的差别,都只是历史的记载,都是为了保存善的事迹以便后人学习效仿,记载恶的事迹警示后人,以杜绝犯罪。”历史可以“明善恶,示训戒”,而人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 古人推崇“见贤思齐”“择善从之”以及“学者以圣王为师”,其核心就是希望人们主动向好的榜样学习。向好的榜样学习能帮助我们在迷茫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孔子被尊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为后世所推崇和效仿,而受到孔子推崇和效仿的榜样则是被儒家尊为“元圣”的周公。孔子一生都对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举措赞赏有加,对周公治理下的社会秩序更是充满向往,希望可以效仿周公,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重现太平治世。在《论语》中,孔子曾三次提到周公,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叙述出自《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衰”指的不是衰老,而是学习之心松懈、学习之力衰退。孔子这是在自责学习松懈,认为日思不够,才会夜不梦周公。事实上,关于孔子是不是能梦到周公,并在梦中与周公交流治世经验,历代学者都有不同见解。但孔子曾为了让世人警惕骄傲与吝啬的危害,而特意拿周公“作筏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足见周公对孔子所产生的影响!今天的我们,也被鼓励以雷锋、张思德、孔繁森等英雄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虽然与孔子所效仿的对象不同,但我们的心境与孔子并无二致——都是怀着虔诚的心,期待自己也能变成心中楷模的样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榜样的力量,不言而喻。这正是古人主张在历史典籍中,详细记录善人善行善事,以求流传千古的原因。 当然,人类社会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存在一些丑陋不堪的事情。那些已经发生了的恶行恶事,除了对他者造成危害外,也同样具有警示作用。从不好的、错误的、邪恶的人或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可以避免走上类似的歧路。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贪腐力度的加大,各类贪官被曝光、被严惩。他们的下场,既让向往清明治世的民众拍手称快,也给少部分心有邪念之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警示课。多部以反腐为题材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如《永远在路上》《国家监察》《人民的名义》等,对改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心理学上广为人知的“破窗效应”,足以对人们的效仿心理进行充分论证 :如果有人失手打坏了某栋建筑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其他人将被这种不良的示范所吸引,久而久之,就会有更多的窗户遭到破坏。为了降低“第一扇破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和社会需要尽可能多地树立善的榜样让人学习,及时揭露恶的事件以示警醒,对作恶之人施加惩戒,这样才能引导更多人走上正道,将可能发生的罪恶制止在萌发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