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无善恶,却能照见善恶
《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在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仅执着于追问与天地的关系,对心的“有无”和“善恶”也进行着持续的探究。比如,佛家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指“心”这颗菩提智慧之果,其实是空无状态。又如,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无”比“有”起源更早,作用更玄妙,能够统御“有”。而王阳明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则是儒家哲学中对“心”的研究的集大成者。“四句教”是直指心灵和善恶在有无之间的学问,与王阳明的三大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皆有关联,也是王阳明嘱托弟子的传世之言。所以,无论是学习阳明心学,还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又或是探寻人类的哲思,“四句教”都是一个方便门径。 “四句教”如是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很多人乍一听会认为其简单易懂,细想后又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就算是长期跟随王阳明修习的及门弟子,在最初听到时也未能悟透这简单话语背后的深邃含义,甚至产生分歧,争论不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泉证道”。“天泉证道”的两位主角是钱德洪和王畿,二人皆是王阳明选定的“教授师”,在心学思想上各有造诣,所以他俩对“四句教”的理解分歧也最具代表性。其中,钱德洪为理解“四句教”提出了“四有”之说,即“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简单理解便是心、意、知、物都天然具有善恶属性。而王畿则提出了“四无”之说——“心无善而无恶,意无善而无恶,知无善而无恶,物无善而无恶”,认为心、意、知、物天然不沾善恶。两人互不相让,于是在天泉桥上请求王阳明给予更详细、明确的指导。王阳明欣喜于二人的思考和发散,却也嘱咐他们不可偏执,而是“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意思是,王畿要学习钱德洪“四有”之说的务实功夫,钱德洪则要借鉴王畿“四无”之说的思想深意,两人的思想如能融会贯通,便得到了阳明心学的真传。至此,王阳明已讲得明白透彻。每个人的心本是纤尘不染,当事情来临时,我们只需听从内心的反馈,对善的加以呵护发扬,对恶的加以警示排除。 那么,如何以无善无恶之心指导人们为善去恶呢?对此,王阳明以镜为喻进行了说明。正如镜子本身没有画面、不知美丑,却能如实映照事物的美丑,人心就像镜子一般纯粹洁净,波澜不兴,当美好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我们自然心生喜悦,希望与其亲近 ;当邪恶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我们便会心生厌恶,想要远离或去除。为善去恶的功夫,就如同每天对着镜子洗去脸上的尘垢。可以说,正是心中的“无”,才能统御善恶的“有”。换言之,如果要给心强加一个“善”的属性,就如同拿一面黄灿灿的铜镜去照物,无论它照的是白纸还是黄纸,呈现的镜像都是一片黄色,如何还能分辨事物本质?所以孔子从不主张“以德报怨”。他对弟子说 :“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又用什么来报答良好的德行呢?因此只要用正直和公正来回报仇怨就可以了。”可见,“什么都是善”的老好人作风,不但做不成善事,反而可能是道德之贼。 上通思想,下及实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为日夜修养完善自己的人们提出了一个切实的方法 :保持内心的中正宁静,当事物来临时就以“心镜”映照。善的,便以善待之 ;恶的,便以恶待之。如此而已,简单自然。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1]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2],为善去恶是格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