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自先秦起,孝、悌二德便深受儒家重视,常常相连而用,被视作“仁”的基础和根本。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及其得意门生有子都曾论述过孝悌与仁的关系。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即以孝悌为本,之后逐步推广、延伸,最后实现兼爱众人,以此达到仁爱的境界。有子言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孝悌是仁之根本的观点直接道明。 孝悌之所以被称为仁之本,是因为孝悌与仁在适用对象和内涵上具有相同的特性 :一方面,它们指向的都是“他”,而非“我”;另一方面,它们的本质都蕴含着爱人、利他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适用对象的亲疏及行事的难易 :孝悌多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仁却可以普惠到天下众人。所以,孝悌与仁并不是两个毫无关联的概念,而是同一性质但实施次序先后不同的行为。对此,王阳明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与弟子说 :“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意指孝悌是人内心情感萌发的开端,做好孝悌才能进一步“仁民”“爱物”,就好比树木的生长,先是发芽,然后才长出树干与枝叶。更进一步理解,孝悌虽然被称为仁之本,但实际上孝悌的意识和情感才是仁的根源所在。孔子曾与弟子宰我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我认为守孝三年的时间过长,于是孔子问他 :“父母去世不满三年,你就吃精米、穿绸缎,你的心能安吗?”宰我答道 :“能安。”孔子便说 :“既然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待宰我离开后,孔子感叹道 :“宰我不仁啊!”他本想通过激发宰我内心对父母的爱来点化他,希望他在血缘亲情中发现仁,但宰我的反应让他大失所望。可见,孔子对“仁”的谈论也是建立在血缘亲情这种真实无伪的自然情感之上。 事实上,孝悌是亲情伦理乃至所有人伦道德的起点,也是做人的根本。个人可以通过践行孝悌之道,向外推广仁心善性,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汉文帝刘恒是唯一一位以皇帝身份入选的。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夜不入睡、衣不解带地守在床边 ;母亲所服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然而,他并没有局限于一家之孝,而是推广至天下万家,实现了由“孝”至“仁”的升华。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为爱人由近及远,才能有普遍的仁爱。汉文帝便是从“老吾老”的亲子之爱开始,一步步做到了“以及人之老”的天下仁爱。在位期间,他规定凡是年满80岁的老者,每月可以在当地政府领取米1石、酒5斗、肉20斤 ;年满90岁的老者,还加赐帛两匹。在孝治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推行仁治,不仅兴修水利、厉行节俭、废除酷刑,还通过和亲止战、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孝悌作为仁之本,犹如一粒种子、一枚嫩芽,只有悉心栽培,才能长成“仁爱”的参天大树。然而,现在却有许多人鼓吹无差别的“人类之爱”,甚至产生了用其取代孝悌的论调,这其实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剥离了孝悌,“人类之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连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都做不到,又怎能对他人产生友善、同情?所以,实践“仁爱”,还须从孝悌做起,将亲子同胞之爱推及家族、国人,进而才能推及世间大众。
孝弟[1]为仁[2]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3]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