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原文:
注释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1]的道理。

出处: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译文:
这颗心如果没有私欲,全是天理,是一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考虑父母的冷,便会主动去寻求保暖的办法 ;夏天自然会考虑父母的热,便会主动去寻求消暑的办法。
解析:

“孝”是发自内心的自觉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它强调对父母不仅要有物质方面的供养,有精神方面的抚慰,而最重要的就是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还要秉持一颗“诚心”。何为诚孝的心,王阳明生动地讲解道,当以一颗至诚之心去孝敬父母时,自然会从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采取行动 :冬天自然会想到严寒让父母受冻,便会主动去寻求保暖的方法 ;夏天自然会想到酷暑让父母不适,便会主动去寻求消暑的方法。他还把诚孝的心视为所有孝行的来源。在他看来,诚孝的心是根,尽孝的行动是枝叶,一定是先有根然后才能有枝叶,而不是先寻了枝叶再去种根。因此,子女在孝敬父母的时候,一定要怀抱诚意,才能做到表里如一。 从前,有个裁缝在妻子过世后一直未再新娶,他有三个儿子,但儿子们长大成人后也各自有了家庭。最初,忙于生活的他们还会每周回来陪父亲吃饭,但随着裁缝年龄渐长,儿子们回来看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渴望儿女陪伴的老裁缝想了一个办法,他在一个大箱子里装满碎玻璃,又用一把结实的锁头把箱子锁上,放在餐桌下面。等到儿子们发现箱子并询问里面是什么时,老裁缝只答 :“里面只是我平时省下的一些东西。”儿子们试着挪动箱子,发现箱子非常沉重,又晃了晃箱子,发现里面传来哗哗的响声。儿子们悄悄讨论,一致认为箱子里定是父亲多年攒下的金子,于是决定轮流照顾父亲,顺便保护这笔财产。当老裁缝因病去世后,儿子们翻出钥匙将箱子打开,才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碎玻璃。这时,大儿子仍不死心,他把玻璃倒出来,想看清箱子里是否真的没有值钱的东西,却见箱底赫然刻着一行字 :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其实,出于利益而孝敬父母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不少老人平日不受儿女待见,等到房产拆迁、户口升值之时,儿女们又突然争抢着要孝敬他们。这种虚伪的“孝”只会让父母倍加寒心,所以言孝一定要心诚。 孝若是至诚,便无关外在条件,穷则穷孝,富则富孝。《庄子·杂篇·寓言》中记载,曾子两次为官,但两次的心情却截然不同,只因第二次出仕为官时,父母已不在人世,三千钟的丰厚俸禄也赶不上赡养双亲,无法承欢膝下、及时尽孝的痛苦只让曾子感到“三千钟而不洎[2],吾心悲”。可见,曾子确实有一颗至诚的孝心,即便父母已经逝去,心中仍然渴望为他们改善生活条件。但曾子对孝心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毕竟物质上的孝养是次要,内心的真诚才是首要。若是心不诚,就算让父母锦衣玉食,他们也无法快乐 ;反之,即便只是粗茶淡饭,他们也能够尽享天伦之乐。孝若是至诚,面对父母便能和颜悦色。《礼记·祭义》中说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面色最不容易伪装,只有对父母有着真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外人毕恭毕敬,却总是在与父母交谈时摆出一副臭脸,说话也没轻没重。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加上日常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父母不一定能永远保持温和愉悦的态度。但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即便心知子女有孝意,但子女烦躁不安的神情、喜怒无常的脸色也只会让他们充满担忧,心中自然不能愉悦。如此,孝心也会变成“坏心”。 孔子曾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没有诚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可见,唯有发自内心地尊重父母,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唯有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才能让父母温暖与舒适。所以,是时候问问自己了 :我们的孝敬之心是否足够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