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让父母感到荣耀,是孝的最高境界

让父母感到荣耀,是孝的最高境界

原文:
注释

夫人子之孝,莫大于显亲 ;其不孝,亦莫大于辱亲。

出处:

《卷二十八·续编三·乞恩表扬先德疏》

译文:
为人子女,最大的孝就是使双亲荣显 ;最大的不孝,就是使双亲受辱。
解析:

《孝经·开明宗义》中说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为人在世间奉行道义、修养自身,扬名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就是孝的最高境界。这种扬名显亲的孝道观念自汉代以来便为儒家士大夫所推崇,并根植于中国传统家族观念之中。 明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专权擅政,作威作福,祸乱朝纲。王阳明因仗义上疏谏言而遭刘瑾记恨,被杖责四十,投入诏狱。刘瑾既已将王阳明打入大牢,又迁怒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但因王华处家孝友忠信之名在外,刘瑾一时无罪可加,便派人暗中拉拢王华,一边许以丞相的高位,一边暗示王华代子谢罪求情。王华皆不为所动,惹得刘瑾大为恼怒,于是以一件与王华无关的礼部旧事加以捏造,矫旨令他辞去官职。明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华病逝,有官吏为王华请示葬祭与谥号,礼部却借这件旧事百般推脱,同意葬祭而不给谥号。为给父亲正名,也为维护王家的一世清名,王阳明上《乞恩表扬先德疏》,以期为父亲平冤并争取谥号。其中一句“夫人子之孝,莫大于显亲 ;其不孝,亦莫大于辱亲”,饱含了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以及身为子女对父母尽孝的责任感。曾子将孝分为三个层次 :最高的层次是通过修身立名使父母受天下人尊敬 ;第二个层次是不让父母因自己的言行受到侮辱 ;最低的层次则是尽自己的力量养活父母。如果说王阳明上疏为父正名是为了不让自己的行为牵连父亲,尚处于“不辱亲”的层次,那么当他剿灭南赣盗贼,平定思、田动乱,创立阳明心学,圣人之名万古流芳之时,便达到了孝道的至高境界——“显亲”。 古往今来,凡是家风严谨、家训严格的家族,必然都会重视对子女“扬名显亲”的教育,而子孙后代在这一思想的鞭策下往往也会取得不凡的成就。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命子迁》中告诫儿子,最大的孝道就是在后世传扬名声,以此彰显父母。他说 :“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也升任太史令。从此,他继承父亲遗志,广泛搜集整理各类史料文献,其间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折磨,但为了完成父亲“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遗训,他忍辱负重,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对子女最为殷切的期待,但现代社会,很多人并不能理解父母的用心,总是将父母的教诲、训诫视为压力,一味地反抗、抱怨,甚至和父母决裂。即使有追求上进者,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非为了双亲显耀、光大门楣。 诚然,普通人很难达到像王阳明、司马迁这样的成就,使父母获得天下人的尊敬,但依然能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修身立名。如,立足本职工作,刻苦钻研学习,在所从事的领域里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便达到了“立功”;在家做个孝子,对父母细心赡养、精心陪伴,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在外尽忠职守、讲究诚信,以良好的德行感化他人,便达到了“立德”;以良言善语传递社会正能量,净化人心,便达到了“立言”。在此基础上,不让父母因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侮辱和指责,便做到了大孝,扬名显亲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