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父慈子孝是一家之福

父慈子孝是一家之福

原文:
注释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不慈不孝焉,斯[1]恶之矣。

出处:

《卷七·文录四·从吾道人记》

译文:
父母慈爱,子女孝顺,是良知所喜好的 ;父母不慈爱,子女不孝顺,是良知所厌恶的。
解析: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说道:“主圣臣贤,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意思是,君主圣明、臣子贤能,是一个国家的福分;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敬,则是一个家庭幸福的保障。“孝”与“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父母的慈爱,是子女健康成长的保障,而身心健康的子女必然会对父母心怀敬爱与感激,如此便能回报以孝敬。 王阳明在与弟子探讨良知所好时曾说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事实上,“父慈子孝”不仅是王阳明“良知”说的主要讲授内容,也是王氏家风祖训的重要传承内容。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晚年受朝廷之命出征时被海盗所扣押,海盗听闻其博学贤明,欲拜其为帅,王纲不为所动,终被海盗所害。王纲长子、王阳明的五世祖王彦达见状痛不欲生,哭骂求死。海盗正欲杀之,其头目却感叹道 :“父忠而子孝,杀之不祥。”于是留其性命。父亲死后,王彦达绝食明志。其诚孝感动了海盗,他们把王纲的遗骨装入羊皮袋子里交给王彦达并放他离去。从此,王彦达在家“躬耕养母,终身不仕”。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年过古稀仍欢颜悦色地陪母亲岑氏说笑,为她按摩,扶她走路。岑氏百余岁而终,与儿子王华的孝敬有很大关系。王阳明赴谪龙场时曾途经南京,父亲王华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在中秋家宴上特意安排了一场杂耍,借此告诉他要立定脚跟做事、咬紧牙关做人。之后,王阳明在贬谪期间矢志不移地探究学问真谛,终于得悟圣人之道。在父慈子孝的家庭环境中,王阳明也成长为一个孝敬长辈、关爱后辈的人。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回乡为祖母省葬,也曾不顾身体疲病取道增城,只为祭祀先祖王纲。对待后辈,他悉心教导,常与子侄互通书信,关心他们的学业和德行修养。 子女如同种子,家庭如同土壤,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茁壮生长,缺少亲情纽带的家庭也很难教育出品行兼优的孩子。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刚正不阿,尽管屡遭贬谪,仍不改本色,虽颠沛流离,却能随遇而安。这很大一部分是受其母亲的影响。据《宋史》记载,其母程夫人曾为苏轼兄弟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年官员,一生清廉正直、铁面无私,因同情百姓疾苦而抨击奸党豪强,却遭诬陷殒命。临死前,范滂向母亲告别,希望母亲不要因自己的死亡而伤悲。范母含泪说道 :“你有这样的好名声,我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讲到这里,程夫人慨然叹息。此时,少年苏轼对母亲说 :“将来我也要做范滂那样的人。”程夫人微笑着说 :“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于是,终其一生,苏轼都心怀浩然正气,为人豪杰,处事必公。而他的后人也深得其风范,为世人所称赞。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王阳明和苏轼一样有幸出生在父母慈爱的家庭中。有学者调查发现,罹患人格障碍、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约有42.5% 来自不和谐的家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总是处于悲哀、委屈的情绪之中,长大后很容易对身边人表现出不信任、敌视和怨恨。试问,一个从小便没有被父母温柔以待过的孩童,长大后又如何能善待父母、善待他人?家人和谐相处、相亲相爱是一种善的体现,也是寻求良知、实现“真我”的体现。作为父母,要懂得言传身教,教会子女爱自己、爱他人。而作为子女,也要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如此,家庭才会充满温暖,幸福才能得以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