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践行的知,不是真正的知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人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会呈现在所付诸的行动中。比如,一个人饿了,自然会知道吃东西 ;冷了,自然会知道添衣服 ;心中有孝敬父母的想法了,自然也会行孝。倘若嘴上说自己知道了,却没有转化为行动,便仍然是不知道的状态。比如,某人说知道某种音乐曲调的形式,但耳朵却分辨不出旋律的差异;某人说知道某个定理,但做题时却无法运用;某人说知道要行善积德,但在行动中却还是心生歹念……如此种种,他们只是记住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或符号,并不算真正理解了道理本身,更谈不上应用实践了。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作为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推崇者之一,毛泽东在1937年写《实践论》时就提出要以实践去克服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当然,“变革梨子”是一个幽默的比喻,正是为了让人们清楚理解实践与真知的关系。顺着这个比喻,毛泽东进一步讲明,想要明白原子的组成关系就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想要获得革命的理论与方法就需要亲自参加中国革命。诚如毛泽东所讲,我们想确认梨子的香味和甜味,通过背课文或吃苹果都无法获知,必须亲自尝一口梨子才行。可以说,真知来源于行,只有实践了才能算作真知。 在生活中,人们碰到钉子或针头,被扎痛了才知道什么是“痛”,自然会去揉一揉 ;自己饥肠辘辘了,才知道什么是“饿”,也自然会去吃东西。这时候的“知”或“行”来源于真实的认知感受,不曾被任何私欲外物所遮蔽,正是王阳明提出的“真知行”的本然状态。那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人知“孝”却不去行孝,知“学习”却总窝在沙发里打游戏或刷手机呢?实际上,他们是被私欲外物蒙蔽了本心,没有将真知付诸实践。有一则笑话能够形象地说明这一现象。据说,洋人曾请林则徐吃冰淇淋,林则徐看到冰淇淋上有烟雾冒出,以为这种食物很烫,于是拼命用嘴吹,想让冰淇淋“凉”得更快一些 ;后来,林则徐回请洋人喝汤,滚烫的汤上覆盖着一层油膜,洋人看见碗面上没有冒烟,以为汤不烫,便舀了一勺喝下去,结果烫坏了嘴。林则徐和洋人都没有同对方所提供的食物建立起“真知”的联系,仅凭自己的主观思考去判断,才各自闹出了笑话。同理,那些嘴上说孝敬但不真正行孝的人,实际上仍旧沉浸在“以后尽孝还来得及”“赚钱很重要”等主观臆想之中,“孝”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已,并没有发自内心。倘若有一天,他们能意识到父母和自己相伴的时间其实所剩无几,并立刻醒悟“父母在自己心中很重要”或者“再不花时间陪陪父母就永远也来不及了”,这时的他们自然会放下应酬、加班或是玩乐,去真心行孝,便也真正懂得了孝。 正所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然以认识作为指导,而任何认识也都必然要付诸实践后才能得到验证。因此,王阳明才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来告诫世人,要将一切的认知活动融于实践之中,不要凭空妄想事物中的道理,要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在自我管理、关心家人、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去体味真知、理解真知、践行真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