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人生的真知源于生活的磨难

人生的真知源于生活的磨难

原文:
注释

某于良知[1]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2]得到此。

出处:

《卷四十一·序说·序跋·刻文录叙说》

译文:
我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悟出来的,不是轻易理解到的。
解析: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回顾诗歌创作的艰辛时,苦吟诗人贾岛如是说。王阳明弟子钱德洪在撰写《刻文录叙说》时,也记录了王阳明的一句话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比起贾岛,王阳明在圣人之路上的探索显然更为艰难。 如果没有仔细了解过王阳明经历的磨难,确实很难明白这句话背后的人生况味,甚至还以为王阳明一边打仗立功,一边游山玩水和讲学是如此轻松快乐。事实上,王阳明自青年时期的格竹事件后就落下了病根。因此,中举入仕后的王阳明一直是带病工作,且在工作之余还要深夜读书。特别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王阳明以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的身份前往淮甸审囚,回京复命后,“日事案牍,夜归必燃灯读五经及先秦、两汉书,为文字益工”。原先的病根尚未痊愈,再加上这样不分昼夜地耗损心力,王阳明终因积劳成疾得了呕血病。人的天性中都有好逸恶劳的一面,但王阳明一生都在同磨难做斗争,不仅塑造了坚毅刚强的意志力,还悟出了克制私欲惰性的诀窍,形成了诸如“静坐”“拔本塞源”“事上磨”等修行方法。 很多时候,磨难不仅带给人特殊的经历,也会触发人们思考一些重大问题,比如“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如何抗争命运”等。这些问题在常人看来太过遥远,进而选择性忽略,很少认真思考。但对于像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这样突然遭受厄运的人来说,想要更有意义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想清楚这些深刻的问题。史铁生在21岁时因疾病丧失了正常行走的能力,30岁又患肾病并发展为尿毒症,虚弱的身体致使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甚至迫使他正值壮年却要面对病痛、残疾、死亡等重大人生课题。在思索与抗争中,史铁生逐渐由悲观转为乐观,开始寻找生命的力量与生活之美,并将这种与厄运抗争的思考注入《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作品之中。 如果说身体残缺、健康受损是内在磨难,那家庭变故则是最常见、最具打击的外在磨难。面对家庭变故,许多人往往会一蹶不振,但也有人会在痛苦中顽强地成就自己,比如文学巨匠曹雪芹。曹家在清初本是望族,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是首任江宁织造郎中,祖父曹寅作为康熙帝的亲信,不仅接任江宁织造一职,还被钦点兼任两淮巡盐御史,获得了康熙年间最出名的两项“肥缺美差”。随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颙、四叔曹頫先后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直到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经济亏空获罪被抄家,13岁的曹雪芹由此从“天堂”跌落至“地狱”。曹雪芹22岁时,乾隆帝赦免了曹家的罪责,曹雪芹也开始到内务府当差,在与王公贵族的结交中收获许多宫闱故事与人生经验。到了30多岁,不善经营的曹雪芹再次变得穷困潦倒,甚至不得不依靠卖画和朋友救济为生。人生的大起大落和生活的辛劳艰苦让曹雪芹体味到人世的无常,进而将红尘的酸甜苦辣融于笔下,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王阳明、史铁生和曹雪芹并非生来就是强者,只是明白人生的真知源于生活的磨难。所以,他们才会将磨难视为一种契机,从磨难中获得对世界、人生及生活的体悟,每经历一次磨难都使他们的生命和人格得到升华。于后人而言,对待这些百死千难中得来的真知灼见,切不可抱着一种轻率玩弄的态度去观想,将阅读这些思想精华当作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既不去理解反思,也不在实践中印证。这样不仅辜负了前人的良苦用心,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