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多在事上炼,方能心泰然

多在事上炼,方能心泰然

原文:
注释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1]亦定[2]、动[3]亦定。

出处: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译文:
人需要在不同的事情中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做到无论动和静都能保持心中镇静安稳。
解析:

修身养心不可以一时拿起、一时放下,而是要时时刻刻在事上磨炼,就好比人不论是醒着还是睡着,心脏都没有停止跳动。有些人能在静坐冥想时认真修心,一遇到事情却又将修心置之脑后,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只会一无所获。在王阳明看来,修身养心的学问不可以间断,倘若一味地在静坐中修习,反而更容易潜藏私欲,而私欲一旦发动,则会形成报复式的反弹。 弟子陆澄曾问王阳明 :“我静守时感觉不错,但遇到事情就不同,为何会如此?”王阳明告诉他 :“这是只知道静养,而不知道还要下功夫去除私心杂念的缘故。这样一遇到事,心就会动摇。人一定要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才能立足沉稳,才能做到‘无论动静,都能保持心中镇静安稳’。”顺着王阳明指引的方向,我们不难发现,静坐只是让心态归于平和,暂时放下私心杂念,看似克制了某个念头,但并未从根本上控制私欲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私欲就会跑出来并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狂奔,难以遏制。因此,人需要在纷繁的事务中反复磨炼,花功夫去除私欲,才能做到守静的时候内心平和,处事的时候也内心安定。 一代书画宗师、八大山人朱耷的修行,便经历了由出世到入世,最终回归红尘磨炼的过程。朱耷是明末王族后裔,从小受家族影响,8岁能吟诗,11岁可作画。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19岁的朱耷因无法承受国破家亡的痛苦,隐姓埋名遁入空门,潜居山野之中,以寻求内心的平静。自此,他的画中不论是鱼、兔、鹿、鹰还是其他鸟兽,都是翻着白眼看着青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悲愤狷狂的艺术风格。然而,佛门静修并不能化解朱耷心中的恨意与痛苦。在参禅的40年时间里,他时而倒地大哭,时而仰天大笑,时而装聋作哑,出家,还俗,又出家,又还俗,如此反复,直到60岁才安定下来。晚年的朱耷最终还是选择还俗,在红尘中继续磨炼。他开始研究《庄子》而画《游鱼》,熟读《世说新语》而作《临河叙》。随着内心苦恨逐渐消散,其艺术作品也开始趋于恬淡高雅。正如王阳明没有完全否定静坐的功夫,朱耷的开悟释怀也和他多年的禅修有密切关系。可见,我们既要学会静养身心,与内心的纷扰保持距离,克制自己的情绪和私欲,才能客观地看清自己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又要在守静之余,意识到若是一味隔离人情世故,则有可能陷入虚无缥缈的境地,失去应对事态变化的能力。唯有用静养和动处兼修的方法,积极在事上磨炼,获得处事的敏感度与判断力,才能保证一动一静之间都能收放自如,达成无所不适的圆融。 以古鉴今,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学会“留白”,通过静坐、读书、写作,反思自己的过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为大脑充电,恢复心灵的平静。另一方面,也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应对烦恼与杂务。无论是遭遇重大疾病、工作瓶颈,或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或是面临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时,我们都应及时克制自己的私欲杂念,以平和安定的心态妥当处理。这样一种“动静两相宜”的处事方式,才能让我们拥有真正通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