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门不远,关键在于前行
《卷七·文录四·别梁日孚序》
人生价值的实现,只在于做或不做,而无关能或不能。同样,通往圣贤君子的道路,只要笃实践行,便终会有抵达的一天。很多人之所以在各自的道路上早早放弃,多是因为心中自认圣贤、伟人、成功者的形象太过高大遥远,稍作尝试,便觉得自己穷尽毕生精力、用尽所有方法也无法达到。又或者,有的人努力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长进,便认定此路不通,继而放弃之前的努力,想去寻找其他看似更有效的门径。其实,只要他们肯继续践行,必然会有成功的一天。 尽管王阳明一直强调要“事上磨”,但仍有弟子不解其中深意。这名弟子就是梁日孚。他放弃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行,认定世界上只有“跟在王阳明身边学习”这一种方法才能成为圣贤。梁日孚与王阳明相识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冬天。那时,他带着自己的家人从潮汕老家北上赴任,在路过江西赣州时听了王阳明讲课,非常痴迷,便一再推迟赴京的日期。据王阳明回忆,他和梁日孚可谓一见如故。初识的头三天,两人每天都为讨论学问秉烛夜谈。第四天梁日孚便拜在王阳明门下,打算追随他一直学习下去。然而,梁日孚有朝廷任命在身,很多人劝他早日动身赴任,但都被他拒绝了。在梁日孚看来,单凭自己读书和为官,就像在荆棘和火堆里打滚,结果必将是失败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跟在王阳明身边学习。不久,王阳明因政务外出,离开了近两个月,等到回家时竟发现梁日孚一直在等他。不仅如此,梁日孚还把旅费结清,让家眷回到家乡,打算在王阳明身边终老一生。面对梁日孚近乎痴狂的追捧行为,王阳明没有感到丝毫的高兴,更没有鼓励他的做法。考虑到朝廷需要人才,家庭也需要顶梁柱,更何况这种迷信个人的学习方法也充满危险,王阳明劝梁日孚起身北上,并告诉他圣人之道就像宽广平坦的大路,即使是一瘸一拐地行走,但只要肯坚持走下去,就没有走不到的。王阳明的一番引导终于让梁日孚顿悟 :想要成为圣人,并不一定非要追随在王阳明左右,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便终有成为圣人的一天。于是他起身收拾行李,重新北上赴任。 弗洛伦丝·查德威克作为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将,早在1950年就成为第一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两年后,她又打算横渡卡特琳娜海峡,再创一项纪录。可挑战当天海上雾气弥漫,海水冰凉刺骨,查德威克在茫茫大海中游了16个小时后,体力开始衰竭,耐心也几乎耗尽。眼见海岸线始终隐藏在迷雾中,查德威克绝望地认为自己肯定游不到了,于是对护航小船上的工作人员说 :“把我拉上去吧!”船上的人鼓励她 :“请再坚持一下,我们目前只剩一英里了。”查德威克却仍要放弃 :“你们不用骗我了,现在根本看不到海岸线,不可能只有一英里,把我拉到船上吧!”工作人员只好将查德威克拉上了船。然而,小船航行了没多远,大概只有一杯热水的工夫,海岸线就逐渐出现在迷雾中,同时出现的还有在终点等待庆祝的观众们。这时的查德威克十分后悔,如果自己再坚持一下,就能创造新的人类纪录了!荀子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如果过早地放弃,你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能创造什么,又将错过什么。 孔子说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从古至今,成功的大门从未紧闭,道路也从未被阻断,只要我们不放弃、不取巧,脚踏实地坚持下去,终会有实现心中所愿的一天。
圣人之道若大路,虽有跛蹩[1],行而不已,未有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