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修好平常心,看淡人生得失

修好平常心,看淡人生得失

原文:
注释

世以不得第[1]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出处:

《卷三十三·年谱一》

译文:
世人都以科举考试落榜为耻,我却以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动摇心境为耻。
解析: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充满挫折和考验,如果不能秉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态,就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奴役,继而滋生各种问题。比如,有的人会沉溺在喜悦之中,忘记过往的教训和未来的忧患,开始盲目冒进 ;有的人则会沉浸在悲痛之中,产生厌世甚至轻生的念头,开始自暴自弃。至于古人所崇尚的“此心不动”,有的人理解为极端地“把心按住”,强制压抑情绪,或是欺骗自己,但这只能支撑一时,并非长久之计 ;有的人则能真正做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遵循良知去自然应对事物的变化,达到静时安定、动时自洽的和谐状态。 从科举到从政,王阳明一直都保持着“不动心”的状态。出身书香世家,天资聪颖,再加上有位状元父亲,很多人都十分看好王阳明的科举成绩。22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科考却没有中第,众人只当他是发挥失常,内阁首辅李东阳还笑着说 :“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也没有谦虚客气,顺手写成一篇状元赋。这番傲气和才气遭到了有心人的嫉恨,认为这个年轻人若中了状元,入仕后必然目中无人。因此,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王阳明25岁参加科举时再次名落孙山。但王阳明并未因再次失败而丧失志气,面对同样落第且恸哭的同窗友人,他反而安慰对方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弘治十二年(1499年),28岁的王阳明终于中举,以二甲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启仕途,但他并没有如旁人臆测的那样,从此志得意满、目下无尘,而是继续秉持对家国天下的忧虑与关怀,为民请命,为国赴难。王阳明在科举中表现出的良好心态,也帮助他平稳度过了人生此后的许多磨难。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在科举取士的时代,考试直接决定了大部分人一生的荣辱。因此,遇到失败时更多人会一蹶不振。以“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为例,他同样参加了弘治十二年的科举,甚至是当时的最大热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位天才少年一定会高中状元,甚至唐寅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唐寅坐罪入狱并被贬为浙藩小吏。由于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落差和打击,唐寅的余生都活在“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半疯半狂之中。除了唐寅,古代还有很多学子因科举失败,或举止失常,或阉割入宫,或蓄意造反。 时至今日,因高考失败而轻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2015年6月24日,海口一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坠楼身亡 ;2016年2月24日,陕西省西安中学一18岁高三学生自杀身亡 ;2017年6月7日,辽宁省朝阳市一22岁复读生跳楼自杀……诸多案例,让人触目惊心!与唐寅消极愤恨,或是一些考生悲观轻生的心态不同,王阳明的豁达源自他做到了向内观照。事实上,在后来的人生中,不论是贬谪龙场,还是被疑谋反,王阳明所承受的痛苦、失意、委屈皆超过了科举时期,而他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平淡从容的心态,心无旁骛地在圣贤之路上追寻探索,才取得了其后的成就。 正如文学翻译家杨绛说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人生本就应该秉持一颗平常心,而这颗平常心的背后是一种放下起伏顺逆的豁达,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执着与专注。学习拥有这种心态,将是我们一生取之不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