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良知如水,顺流而下就是致良知

良知如水,顺流而下就是致良知

原文:
注释

决[1]而行之者,致知[2]之谓也。

出处:

《卷八·文录五·书朱守谐卷》

译文:
(良知如水)掘开堤岸让水自由流淌,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解析:

古人以“从善如流”来形容能迅速且自然地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其实,我们的内心也在时时刻刻涌现着正确的意见,这是良知的表现。我们为何不能像顺流而下的河水一样,将良知付诸实践呢?对此,王阳明曾以顺流而下的水比喻“致知”的过程。他说,人的“知”就如同水,天然融汇于我们的内心,水有向低处流动的特性,只要眼前没有阻碍,便能一泻千里、无所不至,正如人心一旦抛开私欲杂念,其人自然也会遵照良知的指引行事做人。 “像决江一样排除心中阻碍,让良知付诸行动”,这是王阳明对“致知”的阐释,以此来表现知行合一的圆融状态。对于“致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理学代表朱熹将“致知”理解为穷尽外物的道理并付诸实践,心学代表王阳明则认为“致知”是在事事物物中贯彻正心诚意的理念。可以说,朱熹将“致”理解为“至、穷尽”,王阳明则理解为“正、匡正”。也许有人会问,“致”的概念与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致”与普通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譬如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所以对“致”的理解就决定了如何追寻幸福。当某人说,小草有小草的幸福之道,月亮有月亮的幸福之道,儿童有儿童的幸福之道,这时候“幸福”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我们既无法知道世界上每种事物各自求得幸福的办法,也无法将小草、月亮或儿童的幸福方法简单“移植”到自己身上。于是,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声音,它是指某种天然的踏实与满足。对小草来说,一滴水便是幸福,而人却无法用一滴水来解渴 ;对大树来说,十桶水才算幸福,而人喝下十桶水只会危及健康。可见,幸福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作用。正如金钱、名誉、权力能够给某些人带来踏实和满足,但未必能够给每个人都带来幸福。幸福的感觉可以是相似的,但幸福的路径却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探寻。如果我们不注重实际,一味采用“先穷尽万物之理,再照搬他人经验”的方法,最终只会日渐迷失、日益迷茫。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是获得人生幸福的最佳方案。 “是非之心,知也,人皆有之。子无患其无知,惟患不肯知耳 ;无患其知之未至,惟患不致其知耳。”在王阳明看来,“知”不仅是知识、学问,更是明是非、辨善恶的良知。正如每个人都能明白做了坏事必然会遭受惩罚、愚昧无知又懒惰的人大多碌碌无为等无须明说的道理。这些认知无关古今、无关学历、无关年龄。人生而就能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当抛开私心杂念,也很乐意顺从认知的善恶付诸行动,比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扶贫救灾,等等,并能从中获得一种存在感、认同感和价值感。由此可见,“知”能够为行动赋予价值,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对古人来说,当有意识地为父母擦凉席或暖床铺时,有关“孝”的良知就在实际行动中获得了意义,便实现了王阳明所提倡的“致知”。对今人来说,能够认识到作为组织的一员,需要爱岗敬业、团结同事或是主动提升工作技能时便是“致知”;能够认识到作为家庭的一员,需要关怀家人,发自内心地陪伴父母、关心孩子便也是“致知”。这种沟通人性天理的“致知”,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毕竟“致良知”这条河流自古而来,到现在也未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