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人而恼,不要因财生贪
《卷二十四·外集六·谕泰和杨茂》
明正德十五年六月,江西省泰和县的聋哑学子杨茂听闻王阳明巡抚到此,特意登门拜访,王阳明便以笔谈的方式和杨茂交流。对话过程中,王阳明认为杨茂虽有残疾却不妨碍知是非,这即是拥有了和健全人无二致的健全心灵,并激励他继续以此心存天理、修涵养,成就一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同时,王阳明还嘱咐杨茂 :“见人怠慢,不要嗔怪 ;见人财利,不要贪图,但在里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在王阳明看来,人不仅要有一颗知是非的心,还要根据内心的是非判断行事,不能轻易被外事外物左右,让自己陷入因人而恼、因财生贪的困境。 身为一名聋哑人,杨茂平时难免会遭到他人的怠慢,因此王阳明特意叮嘱他,被人怠慢时不要抱怨责怪。自古以来,不少名人雅士都曾被人怠慢,但他们修养深厚,丝毫不为所动,所以不仅不失风度,还会因机智化解怠慢而被后世传为佳话。据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曾趁着闲暇登高览胜,爬到山腰发现一座寺庙便进去参拜。庙里的主事和尚见他衣着朴素,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就简单招呼说 :“坐!”然后吩咐说 :“茶!”苏轼很自然地落座喝茶,并与其攀谈。几番寒暄后,主事和尚发现此人气度不凡,就请他进入大殿,客气地说 :“请坐!”又吩咐说 :“敬茶!”两人继续交谈。苏轼的妙语连珠令主事和尚赞叹不已,便请教客人姓名。苏轼微笑着说 :“小官是杭州通判苏子瞻。”主事和尚闻言立即起身,将苏轼迎入一间静雅的厢房,并恭顺地说 :“请上座!”再吩咐说 :“敬香茶!”苏轼离开前,主事和尚请他留下墨宝。苏轼根据其态度的几番转变,随手写下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虽有戏谑之意,但也足见苏轼面对他人怠慢时的从容与大度。 根据自己内心的是非判断行事,除了要学会不去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怠慢,还需要管好自己对外物的贪欲。《增广贤文》有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很多人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为了满足一时贪念而谋财害命,但最终只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相传在清朝年间,有一个船夫在江上渡客为生,某天他心生贪念,将一位富裕船客推入江中淹死,夺取对方钱财。船夫用夺取来的钱财购置田地家产,家道日渐兴盛。后来他的儿子考中举人,他带着全家人乘船渡江去寺庙还愿,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将船只吹翻,全家人无一幸免。有人得知此事后感叹“天道自有报应”。金钱固然重要,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贪图他人的财物,便是违背了为人之道。他人的怠慢,他人的财物,仅仅是需要内心判断是非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会左右我们,使我们迷失,甚至丧失自我,陷入是非不分的境地。但好在人有良知,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待人接物,就不会给自己、他人带来不良影响。譬如面对他人的怠慢,良知会告诉我们不用去抱怨责怪 ;面对他人的钱财,良知会告诉我们不能巧取豪夺。就像王阳明对杨茂所言 :“纵使外面人说你是,也不须听 ;说你不是,也不须听。” 除此之外,对待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可能会予以肯定与赞扬,有的人则会否定或批评,这些都不必过分在意,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做令人喜欢的事,而是在良知的指引下做正确的事。坚持做正确的事,才不会受到他人与外物的干扰,自然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修身行事也才能真正立得住。
见人怠慢,不要嗔怪[1] ;见人财利,不要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