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放下先入为主的成见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在缺少面对面沟通的网络世界,为了让陌生人迅速了解自己,人们往往会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同时也通过别人的“标签”对他人进行模糊的判断。这样的方式固然便捷,但也难免会先入为主、以偏概全,造成误会,引来麻烦。正如王阳明所言:“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 针对先入为主这一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指最初所形成的印象在今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受试者被分为两组,看同一张照片。看之前,心理学家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则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受试者被要求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叛逆。”乙组却说 :“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高耸的额头表明他拥有探索的意志。”由此不难看出,两组受试者都因心理学家的提示形成了第一印象,从而先入为主地对照片上的人进行分析。 先入为主和首因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有这样一个经典的问题:假如要从以下四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世界,你会选择谁?第一个候选人笃信巫医和占卜,包养了两个情妇,嗜好烟酒 ;第二个候选人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读大学时因吸食鸦片差点儿被开除,每晚都要喝一公斤白兰地,烟不离手 ;第三个候选人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保持素食习惯,从不吸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没有做过违法的事,酷爱读书,懂艺术,且出版了专著 ;第四个候选人相貌英武,年轻时积极投身革命,曾参与刺杀清政府要员,他的名句激励了许多有志青年。若是不知候选人姓名,单凭这些条件,想必大部分人都会排除前两位,理由是品行不端的人肯定无法造福人类。其实这四位候选人分别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德国法西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卖国贼汪精卫。 泰国有一则公益广告叫《再也回不来的乞丐》,正是为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外貌或一件小事就对人轻易定性。广告中的流浪汉每晚都睡在同一家小店门前,店主早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赶走他。店主脸上充满嫌弃,动作十分粗暴,流浪汉每次都落荒而逃。但奇怪的是,店主无论是用水泼、用扫帚打,还是用脚踢,都不能将他彻底撵走。直到有一天流浪汉再也没有出现,店主反而感到了不习惯,就通过店门前的监控录像寻找流浪汉消失的原因。在录像中,他看到流浪汉每晚守在店门前,赶走了试图在店门上涂鸦和在门前大小便的人,最后在与两个窃匪的搏斗中被刺身亡。而流浪汉做这些的原因,只不过是店主善良的女儿曾赠予他食物。看到这些,店主泪流不止,十分后悔对流浪汉抱有成见并粗鲁地对待他。 人性是十分复杂的,慈眉善目未必善良,满脸横肉未必邪恶。因此,我们与人相处,首先要抛去对外貌的成见。而许多事情因果交错、曲折反复,我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就更需要我们抛开成见,基于客观全面的事实,对人对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
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