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要讲究分寸
《卷十七·别录九·南赣乡约》
明正德十五年,为了维护南赣地区的社会秩序,教化民众,王阳明正式颁布《南赣乡约》。其中,在谈论如何引导南赣百姓为善去恶时,王阳明认为关键在于注意分寸,即“彰善者,其辞显而决 ;纠过者,其辞隐而婉”。大意是,乡民做得好要表扬,并且言辞要明显果决 ;乡民犯了错要纠正,但言辞要隐晦委婉。把握好这样一个尺度,才能促使乡民乐于向善、勇于改过。 对此,在《南赣乡约》规定的集会中,王阳明要求约长表扬乡民时要直言 :“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 ;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使人人若此,风俗焉有不厚?凡我同约,当取以为法!”与之相反,王阳明要求约史在纠正乡民过错之前需先说:“闻某有某过,未敢以为然,姑书之,以俟后图,如何?”表明自己只是听说,而且也不认为他真的犯了错,只是姑且记一下,先给人留足情面。然后约长也要一改表扬时的长篇大论,只需对犯错的乡民说一句:“虽然,姑无行罚,惟速改!” 把握分寸就是把握过与不及的平衡,与表扬他人的明显果决相比,劝人改过的隐晦委婉更考验说话的艺术和平衡的功力。只有达到平衡,才能既指出他人的过错,又不会令人反感而拒绝改正。在广州一家著名的酒楼,曾有一位外宾吃完茶点后顺手将一双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放进自己的西装口袋。这一幕恰好被一位服务员看到,他立刻拿着一个装有景泰蓝食筷的缎面小匣子不动声色地迎上去,说 :“我发现先生用餐时对我国的景泰蓝筷子爱不释手,经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精美并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筷子包装好拿给您,并按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如何?”那位外宾立刻明白了服务员的话外之意,一面表示谢意,一面说自己因多喝了点酒,头脑有些发晕,才会误将食筷插入衣服口袋中,说着取出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并接过服务员递来的小匣子,不失风度地向结账处走去。这位服务员说话做事极有分寸,既维护了酒楼的利益,又顾及了客人的面子,可谓一举多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称赞说话做事恰到好处的人情商高。他们可以巧妙化解生活中的各种不和谐,在维护彼此利益的同时更令人感到轻松舒适。然而,许多人并不具备把握平衡的能力,常常处于过或不及的状态中。所谓“过”,就是过分,典型表现是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变坏”,只要一发现孩子犯错就大发雷霆,丝毫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严厉批评甚至当众责骂。这样的批评不但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还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影响。比如,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此变得自卑、怯懦,性格偏激的孩子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错事。与之相反的是“不及”,就是没做到位,比如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夸奖会让孩子骄傲自满,就刻意漠视孩子的付出与成就。电视剧《家有儿女》便揭示过这种现象。有一回,刘星见义勇为,赶跑了欺负邻居小孩的人,可是妈妈刘梅却打断了他讲述自己见义勇为的经过,也没有给予言语或物质的奖励。刘星很难过也很失望,所以再次遇到邻居小孩被欺负时,他选择了袖手旁观。其实,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恰当的表扬与奖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并不会使他们骄傲自满。 做人把握好分寸,便不会冒犯他人,自然也会受人喜爱、受人尊敬。凡事做得恰如其分,便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譬如恰当的表扬不会助长他人的骄傲与自满,适度的批评也不会激发他人的逆反与怨恨。因此,做人做事,唯有讲究分寸,才能游刃有余。
彰善者,其辞显而决 ;纠过者,其辞隐而婉。亦忠厚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