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原文:
注释

圣人[1]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 :只如狂者[2]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3]便从狷处成就他。

出处:

《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译文:
孔子教育学生,并非束缚人,令人人做得一样 :对狂放不羁的人就要在其狂处成就他,对拘谨自守的人就要在其狷处成就他。
解析:

据《传习录》记载,在某个天气炎热的午后,王阳明把手中的扇子递给侍坐的弟子王汝中和黄省曾,让他们自己打扇去暑。黄省曾赶紧站起身来,连连表示不敢。王阳明笑着对他说 :“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的模样。”王阳明认为,人与人的才能和气质都不尽相同,要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像孔子那般 :如果学生是狂者,便从其狂处成就他 ;如果学生是狷者,便从其狷处成就他。不能用束缚的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变成一个模样。 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留意身边事物,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天赋才干。孔子曾以此为依据,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者。狂者敢作敢当,勇猛进取,从善如流,是可造之才 ;狷者谨言慎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洁身自好,有可取之处 ;而中行者,就是既不过于狂也不过于狷的人,能够做到中庸处事。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的话,狂者相当于外倾型人格,狷者相当于内倾型人格,中行者则相当于中间型人格。正是出于对人各有异的独到认识,孔子从不以约束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子为教育之本。据《论语》记载 :一日,孔子与子路、曾晳、冉有以及公西华一起探讨志向。子路、冉有和公西华都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有曾晳完全不把所谓的课堂纪律放在眼里,不但在一边弹琴鼓瑟,轮到他作答的时候,还不按老师的问题给出答案,飘飘然一副狂者姿态。可孔子不但没有因他相对奔放的课堂行为批评他,反而对他独到的见解称赞有加,这便是圣人教育的格局所在。 现代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孔子和王阳明这样不固化教育模式,懂得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引导主人公伊桑在绘画上取得成就的美术老师也是这样一位有智慧的好老师。伊桑是一名患有先天阅读障碍症的8岁儿童,但他的父母和老师并不了解这种疾病,只知道采取逼迫的方式让他去学习那些他无法识别的文字,这令伊桑十分苦恼。此时的伊桑就像一颗掉落在地球上被沙土掩埋起来的星星,在种种践踏下失去了光辉。直到代课美术老师尼库姆巴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伊桑的命运。尼库姆巴与以往墨守成规的老师不同,他善于在课堂引导孩子展露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并让其自由发展。当他发现伊桑的绘画天赋时,便以特殊的方式去鼓励和教导伊桑。最终,伊桑在一次绘画大赛中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与喝彩,重新找回了自我,绽放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不同”往往就是我们的天赋所在。反观现代教育,相同的作业、相同的考试和相同的评判标准,其实正在逐渐抹杀这种难能可贵的“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将许多学生变成了只会应付考试的答题机器人。如此缺乏个性的成长,只会不断磨平他们的棱角,将其变成千篇一律的鹅卵石,而不是散发不同光芒的钻石。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不是让他向众人看齐,也不是用固定的模式束缚他,而是应该根据他的特性,给予相应的引导,帮助他在某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唯有天性不受压抑、天赋不受抑制,他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大程度挖掘出潜在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