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名之心少一分,务实之心多一分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王阳明有一个弟子名叫孟源,因为贪图虚名而多次遭到批评。一天,王阳明刚刚训诫过他,恰好有一位朋友前来请教。王阳明还没说话,孟源就在一旁说 :“这正好是我以前最在行的。”王阳明批评道 :“你的老毛病犯了。”孟源红着脸,正想为自己辩解,王阳明制止道 :“你的老毛病又犯了。”王阳明进一步告诫孟源 :“好名是你人生中最大的缺点。正如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有一棵大树,丰润的雨露、肥沃的土地,全都在为这棵树的根供给营养。若还想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谷物,可是上面有树叶遮住阳光,下面有树根盘结交错,谷物又怎能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棵树,连根也不留,才能种植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在滋养大树的根罢了。” 在王阳明看来,人一旦患上了“好名之病”,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被“名”所榨取,很难回归正道,继而影响自身发展,虽为良种也难以生根发芽。《颜氏家训·名实》中就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世家子弟,读过的书不过两三百卷,天性迟钝又笨拙,但家世殷实富有的他,经常以酒肉珍玩来结交名士。得到他好处的人争相吹捧他,使得朝廷也认为他才能出众,并派其出国访问。东莱王韩晋明十分喜好文学,因怀疑这位世家子弟的作品大多并非出自其本人之手,便设宴与他交谈,想当面试试他。宴会那天,众人齐聚一堂,纷纷提笔作诗,这位世家子弟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但所作诗文全然失去了以往的风韵,好在客人们各自沉吟思考,没有发觉。但韩晋明却发现了,并在宴会后感叹道 :“果然如我猜想的那样!” 哪怕在当今社会,像这位世家子弟一样贪慕虚名的人仍有很多。2019年,某影视明星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一张某著名大学某学院博士后的录取通知书,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学霸人设。然而,在随后的一次直播中,他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却说自己不知道“知网”是什么,由此引发热议。众所周知,“知网”是国内著名的学术文献数据库,高校师生和专家学者查阅资料、论文查重基本都会用到,而该明星作为博士毕业生,却连“知网”都不知道,这不禁让众多网友质疑其博士论文造假。于是,有网友将该明星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放入知网进行查重,结果显示该论文重复率高达39.4%,已经涉嫌抄袭。该明星的学霸人设和公众形象瞬间崩塌,不仅失去了知名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相关工作,还被撤销了博士学位。 无论是粗通文墨便交结名士、以文人自居的世家子弟,还是名气不大却追求学霸人设的影视明星,他们都因贪图与自己实际能力不相符的名声而遭到世人的耻笑。其实,世家子弟本可充分利用自家背景所赋予的良好人脉、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取得学业进步,获得大家的认可 ;影视明星也可通过拍好剧、演好戏、做好自己的影视事业,而成为众人眼中的偶像。但由于他们都过分追求虚名,最后反而落得个“名利双失”的下场。 关于如何根治“好名之病”,王阳明为世人开出一剂良方。据《传习录》记载,王阳明与弟子薛侃有过关于“为学大病在好名”的对话。薛侃以自身求学的经历向王阳明提问 :“听到别人夸奖就高兴,听到别人诋毁就郁闷,这是好名之病的症状吗?”王阳明深以为然 :“是的。名与实相对,有一分务实之心,自然就少一分务名之念 ;全是务实之心,自然就全无好名之念。如果像饥渴求食般去务实,距离治愈‘好名’这个病就不远了。”事实上,唯有在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和学识功底上付出努力,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为学大病在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