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之道,谦让为上
《卷一·语录一·传习录上》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大意是与朋友相处,致力于互相谦让就会彼此受益,互不谦让就会相互损害。因为互相谦让是对彼此的尊重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反之,互不谦让,就会相互掣肘,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其实,不仅是与朋友相处,与任何人相处都是如此,所以为人处世,应当以谦让为上。 谦让是尊重他人的一种体现。适当的谦让,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可以减少矛盾,化解冲突,从而相处得更加融洽,甚至能够化敌为友。战国时期,赵国老将廉颇因不满出身微贱的文臣蔺相如位居其上,扬言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就主动避免和廉颇相见,以致手下误会他害怕廉颇。蔺相如解释道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如果我们俩互相争斗,就是两虎相争,必有一死。到那时,赵国将再难抵御秦国。”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他这才知道蔺相如并非因为害怕而躲避他,而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才选择退让。于是他负荆请罪,求得蔺相如的原谅,两人也因此成为可以同生共死的好朋友。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官场,还是现代社会的职场,都离不开谦让之美。有人将职场中的谦让概括为“不与下争利,不与上争名”。作为高层领导,如果因实际参与了项目而与下属瓜分项目奖金,虽是合情合理,却容易给下属留下“争利”的坏印象,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上下离心。而作为下属,如果越过自己的上级直接向高层领导汇报工作,就会给高层领导和自己的上级留下“争名”的坏印象,迟早会被边缘化甚至辞退。反之,领导“不与下争利”会赢得下属的尊敬与感激,团队上下一心,就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下属“不与上争名”,做出成绩而不忘上级的指导与付出,如此更能获得上级的认可,拥有更多更好的机会。 谦让虽然是一种美德,但它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谦让的尺度。对于一些外在的利益,比如功劳、财物等,可以适当谦让,互惠互利,实现共赢。但是在国家根本利益面前,则不需要丝毫谦让。正如西汉名将陈汤在给汉元帝的奏疏中说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谦让也有了新的理解。一是要有原则地谦让。例如,不对敌人谦让,因为那是投降 ;不对邪恶势力谦让,因为那是纵容;不对愚昧谦让,因为那是堕落。二是要适时地谦让。比如,在狭窄的路上与人相向而行,应当主动侧身让行,若对方已经先让,自己便无须再让。若是两人相持不下,反而既耽误通行,又显得虚伪做作。谦让的目的是让对方受益,并在此基础上适时作为,而不是僵化地坚持“让”的形式。 无论是人与人相处,还是国与国相交,互相谦让收获的都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而真正的谦让是我喜欢吃梨,你便让梨,你喜欢吃桃,我便让桃,若是都喜欢吃苹果,那便一人一半 ;而不是我喜欢吃梨,不管你喜不喜欢吃,我都要谦让一番,或是两人都喜欢吃苹果,便非要让给对方,导致最后谁吃都不舒服。
处朋友,务相下[1]则得益,相上[2]则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