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卷八·文录五·书石川卷》
明正德九年(1514年),王阳明在担任南京鸿胪寺卿期间,曾写下《书石川卷》一文。文中,王阳明针对当时一些学者狂妄傲慢而不自知、标新立异而曲解原典,进而无法获得真知真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并以“先儒之学,得有浅深,则其为言亦不能无同异。学者惟当反之于心,不必苟求其同,亦不必故求其异,要在于是而已”一句,向他的太叔克彰表达了自己的学术立场。即后世学者在学习先儒的学问时,不必勉强自己的观点与先儒保持一致,也不必刻意追求与他们不同,关键在于要通过切实思考与查证形成自己的理解,做到实事求是。 纵观历史,很多人的成功都与其拥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有关。早在17世纪,欧洲人通过对燃烧和呼吸的研究,就已发现空气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但是,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扼制了他们对空气的进一步研究。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过实验制取了纯净的氧气。可作为“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他错误地把这种气体称为“火气”,并认为燃烧是火气与燃烧物中的燃素相结合的过程,火和热是火气与燃素化合的产物,从而未能发现燃烧的真正科学原理。然而,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拉瓦锡却不这么认为。他发现“燃素学说”存在着诸多破绽。比如,金属在煅烧中既然溢出了燃素,那为什么其重量不减反增?蜡烛在燃烧之后,为什么所剩无几,几乎全部消失?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拉瓦锡在1775年进行了严格的实验。他首先仔细地称量了装有空气和固态物质的密闭容器,然后用放大镜将阳光聚集在物质上,生火加热。当物质燃烧完后,再重新称量装有反应物的容器。结果,他发现密封容器的重量在燃烧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后来,拉瓦锡又通过反复实验得出了结论 :原来在没有密封的燃烧实验里,空气中有一种新的物质元素参与了反应,使得物质燃烧前后重量不一。于是,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酸素(即氧气),彻底推翻了“燃素学说”。 可见,拉瓦锡之所以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如此大的突破与成就,正是源于他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治学态度。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都明白盲目迷信权威的害处,但我们身边却又出现了不少为博取眼球而刻意标新立异,甚至忽略事实的现象发生。不少学者急功近利,通过流水线生产式的操作,对经典原著进行拆解 ;为了吸引大众耳目,对原著加以发挥,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他们对经典原著的拆解,看似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条捷径,实际上反而导致许多人对经典原著产生误解,可以说是弊病颇多。还有一些“权威”学者固执己见,蔑视他人的不同观点,只要他人的学术观点与自己相悖,便不经考证地否定与批评,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扼杀新思想的产生。 其实,我们做学问更应该秉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而不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或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引经据典也好,实验求证也罢,都应遵从客观事实,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严谨的治学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考证、分析与推理,这样我们所得出的观点才会有理有据。如此我们才能攻破难关,找到学问的真谛。
学者惟当反[1]之于心,不必苟求其同,亦不必故求其异,要在于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