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赏罚之道,重在及时

赏罚之道,重在及时

原文:
注释

古者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过时而赏,与无赏同 ;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出处:

《卷九·别录一·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译文:
自古以来(便奉行)对立功的人及时奖赏,对有过的人及时惩罚。过时了再奖赏,等同于没有奖赏 ;事过了再惩罚,等同于没有惩罚。
解析:

古人向来重视赏罚的作用,认为赏罚是治国理政、引领社会风气、治理百姓的重要手段。从唐太宗的“国家大事,惟赏与罚”,到清代官员魏象枢的“人君御世之权,莫大于赏善罚恶 ;国家察吏之典,不外乎黜幽陟明”,都在强调赏罚的重要性。若要发挥赏罚的效用,就要做到“赏罚及时”。如果做不到有功及时赏、有过及时罚,不仅得不到正面效果,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国家统一后,刘邦准备大封功臣,但在实施时却犯了难。像张良、萧何这样忠心耿耿又立有大功的人直接册封即可,但得罪过自己却有功的、半路投奔自己的、功绩不突出但讨喜的这三类人该怎么封赏?刘邦为此伤透了脑筋。再加上每个人为了多占一点儿功劳而日夜争论不休,刘邦见状干脆当起了“鸵鸟”,把论功行赏这件事搁置一旁。此后,刘邦常常看到一些将领围在一起低声讨论,于是问张良 :“这些人在说些什么?”张良答道 :“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商议反叛。”刘邦赶紧追问反叛的缘由。张良回答 :“陛下您是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才获得了天下,但您目前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亲近的老友,其他军士迟迟得不到封赏,又怕因曾经过失遭受诛杀,所以聚在一起图谋造反。”刘邦忙向张良请教解决之法,张良建议他及时封赏,就从与他宿怨最深的雍齿开始,以此稳定群臣之心。于是,刘邦摆酒设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对其他军士论功封赏。 刘邦由于封功不及时,险些酿成群臣叛乱的惨祸。事实上,处罚与奖赏一样,注重即时性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隋朝名臣杨素在担任行军元帅时治军严明,处罚果断及时,每次出征前都会到各个军营巡查,若是发现触犯军纪的将军或士兵,全都严惩不贷,立马按军法处置。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下,杨素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此外,每逢两军交战,他还会组织百人冲锋队率先冲向敌军。如果有人因贪生怕死而半路逃命回来,便就地正法,以此为戒。将士们对如此严厉的惩罚心生畏惧,在作战之时奋不顾身、舍命相搏,所以杨素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他也因此成为一代名将。王阳明被誉为文人领兵的军事奇才,带兵打仗同样战无不胜,这离不开他每次战斗结束后都及时论功行赏。他曾经写过很多行赏公文,如《奖励湖广统兵参将史春牌》,不仅写明了对史春的奖励明细,还详细列出史春在桶冈之战的具体功绩 ;又如在《犒赏福建官军》中表彰福建官军“冲冒炎暑,远赴国难,忠义既有可嘉,劳苦尤为足悯,合加犒赏,以励将来”,极大地激励了官军们保家卫国的积极性。对于不服从管理或犯有明显过失的士兵,他又主张“即行擒拿,治以军法”,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 对于管理者而言,赏罚是否及时是检验其管理是否高明的一种方式。下属立了功,若迟迟得不到奖励,便会对付出的努力产生怀疑,工作积极性也会大为受挫,其他人见状也会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下属犯了错误,若迟迟得不到处罚,当事人便会觉得犯了错也无所谓,工作就会越发不用心,其他人见状也会陆续效仿,导致团队工作质量全线下降。可见,管理者只有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维持严明的纪律,才能提高整体的执行力,进而打造出一支主动、有序、高效的精英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