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分明,才能激励人心
《卷十·别录二·升赏谢恩疏》
赏与罚被古人视为治国理政的两把利剑,是君主治理臣民的重要手段。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说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君主要对自己的臣民一视同仁、赏罚严明,才能取信于众。就如王阳明所说 :“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 ;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有功必赏,哪怕功劳非常微小,才可以激励众人奋发 ;有过必罚,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信,也都要严惩不贷,才能警示他人。 武则天在管理朝中大臣时,非常注重量才录用,但就算是器重的大臣,她也绝不无原则地袒护纵容。宰相卢承庆原为户部侍郎,唐太宗曾问他历代户口的数目,他都能清晰流利地对答,还能对出处和依据旁征博引,令太宗赞叹不已。但是却因褚遂良的排挤,卢承庆在朝中郁郁不得志。武则天听说了这个奇人,便把他一步步提拔成了宰相。后来,卢承庆在财政事务上处理不当,出现了重大失误。对于如何责罚卢承庆,唐高宗犯了难,毕竟此人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人才。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建议高宗要就事论事、秉公处理。卢承庆当即被罢相,贬到了润州做刺史。当时,还有一位左相许圉师位高权重、政绩出色,武则天对他同样器重。许圉师的儿子在游猎时踩踏了农民的庄稼,与田主起争执后不仅不认错,还射响箭威慑他人。许圉师知道后把事情隐瞒了下来,不让下级上报此事。田主不服,告到了司宪台。司宪大夫杨德裔不敢过问,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还是有人通过匿名信将此事上禀了高宗。武则天听说此事后,建议高宗公事公办,不要徇情。于是高宗招来许圉师,责备他没能以身作则,包庇儿子欺压百姓。许圉师不仅否认自己的过错,还强加辩解,最后武则天下令免去了他的官职。正是因为武则天施政严明公正,才招募了大批优秀人才。当时很多贤能之人都争先接受她的任用。 如果说赏罚分明是武则天管理朝政的利器,那么赏罚不明就是导致后唐庄宗李存勖走向英雄末路的主要原因。李存勖乃晋王李克用之子,他有勇有谋,常常亲自带兵冲锋陷阵。执政期间,他不仅打败了后梁,还击退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契丹,于乱世中结束了中原战争,成为后唐的开国皇帝。后唐建立后,李存勖却将当年陪他出生入死的忠勇之士抛诸脑后。其中,李嗣源是后唐灭梁的第一功臣,曾上奏为义子在军中谋求职位,李存勖对此非常气愤,认为李嗣源手握兵权却插手军政人事。李嗣源入朝后,李存勖还特意命人对其暗中监视。当时,很多追随李存勖多年的军士劳苦功高却没能获得相应的赏赐,甚至在饥荒时要靠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李存勖对将士的惩罚也极不公正,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郭崇韬被他冠以谋反之名杀害,并牵连了众多将领。自此,人心涣散。相反,他对自己宠幸的伶人却大肆封赏,不光赐予大量钱财,甚至还任命他们为刺史。当时亲军中很多百战将士都没有得到这样的职位,对此无不愤慨。在李存勖的宠信下,伶人们可以随意出入宫禁、欺凌大臣,他看在眼里却从不责罚。后来,伶人奉命到全国各地搜寻美女充实后宫,竟一次性掠走青年妇女三千人,甚至连军营兵士的家属也难以幸免。终于,李存勖的倒行逆施招来了祸患,先有军中将领发动兵变,后有李嗣源临阵倒戈,最后连士卒也纷纷弃他而去。而李存勖宠信的伶人见他大势已去,竟然也发动叛乱。李存勖众叛亲离,最终死在乱箭之中。 即便历史已有明证,现实中还是会有人不断地犯与李存勖同样的错误,不仅做不到赏罚分明,还经常采用“功过相抵”“将功赎罪”“以奖代罚”的做法。这其实忽视了功与过本质的不同,是不可取的。管理者只有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激励与约束并存,不偏不倚,让下属感受到公平公正,才能激发其内在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让他们不懈地努力奋斗下去。
赏及微劳[1],则有功者益劝[2] ;罚行亲昵[3],则有罪者益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