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功利心,潜心做学问
《卷二十五·外集七·三箴》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在南京为官期间,曾因自己的主张受到诋毁、学说被人讥讽而陷入短暂的困扰。正如其弟子王畿在《滁阳会语》中记载 :“先师在留都时,曾有人传谤书,见之不觉心动,移时始化,因谓终是名根消煞未尽。譬之浊水澄清,终有浊在。”王阳明看见有人传播诋毁自己的文书后,心里不自觉地失去了平静,过了好一阵子才平复下来。针对这一现象,王阳明反思,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好名之心没有涤除净尽。此时的心就好似澄清后的浑水,虽然得到短暂的清亮,但终究还是浑水。 不久,王阳明因自己这短暂的心思浮动又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并写下《三箴》一文,以此来批评和告诫自己。他在文中写道 :“辞章之习,尔工何为!不以钓誉,不以蛊愚。”王阳明不仅表明了自己作诗写文的初衷,既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骗取世俗人心。同时,他还提醒世人,应当摒弃功利之心潜心治学,切勿妄图用虚文来哗众取宠、蛊惑人心。自古以来,为沽名钓誉、蛊惑人心而钻研辞章的人不在少数。正如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所描述的那般:人们“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甚至出现了“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的不良风气。在王阳明看来,这样的行为不仅对经典的传承与发扬毫无意义,还会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文风不端、文盛实衰的不良境地。 在当今学术界,与王阳明口中类似的人依然存在。一些人以邀名图利为目的,把学术当作名利的敲门砖,只要是社会热点便蜂拥而上,全然不顾自身的学术基础,频繁切换研究方向,在短时间内炮制出所谓的“成果”后便抽身走人。这种不求质高但求量多的“短平快”的研究方式,除了能给个人带来短期的利益外,毫无实际意义。此外,还有一些为了钱财而著书写作的人,他们出版了大量内容空洞而无实际用处的图书,这些图书除了能满足他们自己的功利心外,毫无可取之处。 其实,人很容易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追逐名誉、权力等事物。若想要根治这一毛病,获得长足的进步与长远的发展,我们就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脚踏实地、潜心为学的心。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后,各种聘书和荣誉接踵而至。他们不仅被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到伦敦讲学,还被授予了皇家学会最高的荣誉奖章,而后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居里夫妇并不在意这些东西。为了能够专注科学研究,他们拒绝了各大院校的邀请和丰厚的待遇,退隐到偏僻的乡村继续工作。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很惊讶地说 :“夫人,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 :“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潜心为学不能单为充实提升自己,或是以此谋求声誉、获取利益,而应在不断追寻真理、创造成果的过程中,为全社会创造共同利益,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辞章[1]之习,尔工[2]何为!不以钓誉,不以蛊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