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卷二十八·续编三·箴一首》
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美德。《礼记·学记》中记载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欧阳修在《答祖择之书》中也曾提道 :“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不少人看到其中的“严师”二字,都会误解为严格的老师,但事实上,这里的“严师”是指尊敬老师。关于尊师,王阳明在前人的基础上还专门写下了《箴一首》,他在文中指出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在王阳明看来,只有老师受人尊敬,他的学说才会得到尊重,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论语》的开篇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作为整部《论语》的起始,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但古人所学大多都是深奥智慧,若是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与指引,学生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掌握其要领并学懂弄通的。此外,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此,古人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恭敬之心。古人上学,进入私塾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敬拜孔夫子,然后敬拜自己的老师,而行礼者不仅是学生,连学生的父母也要向老师行跪拜礼。父亲带领儿子,先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然后老师入座于孔夫子牌位前,接受父子二人三跪九叩的最敬礼。如果是一个家族礼请老师教育子弟,就由家中最尊长者代表族人向老师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正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作为学生,若能以一颗真诚恭敬之心去对待自己的老师,便有利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反之,如果学生不懂得尊敬自己的老师,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讲述的道理既不听取也不信服,甚至还污蔑、诋毁老师,这样一来教学便无从开展,学生也很难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其学业自然也难以进步。其实,尊师不仅能让老师从中获得成就感,也能让学生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从而得到启迪、获得成长。一般而言,如果老师学识渊博、品行高洁,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尊敬。然而,当今社会,在功利化教育风气的影响下,也出现了部分不顾师道尊严、不履行教师职责的人。他们既不深入研究自己的学术,也不悉心教导自己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老师,失去学生的尊敬自然也不让人意外。 关于如何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王阳明也提出过具体的建议,即教师必须要具备“庄敬自持”“能胜己私”“慎独谨微”“辨析毫厘”“以身先之”等美德。在他看来,只有做到“庄敬自持”,老师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只有做到“能胜己私”“慎独谨微”,老师才可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只有做到“辨析毫厘”,老师才能具备扎实的学识功底 ;只有做到“以身先之”,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值得学习的榜样。而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尊其师,奉其教 ;敬其师,效其行”,更好地将尊师重教的理念传递下去。
古之教者,莫难严[1]师。师严道[2]尊,教乃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