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以实心行实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以实心行实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原文:
注释

削贫以济贫,犹割心脔[1]肉以啖[2]口,口未饱而身先毙。

出处:

《卷十三·别录五·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弭灾变疏》

译文:
分割穷人的财产救济穷人,就像割心切肉喂给嘴巴吃,嘴巴还没吃饱人就先死了。
解析:

明正德十四年三月,江西庐陵等地大旱,当地庄稼枯死,百姓流离失所。六月,宁王朱宸濠叛乱。为蛊惑民心,他乘机伪造“优免租税”的言论,不少百姓趋利避害,一时间暗潮涌动。当时,王阳明为了平息宁王叛乱,稳定人心,曾对百姓许诺向朝廷奏请宽免地方粮税。然而,王阳明的奏请并未被接纳。叛乱平定后,朝廷各部仍日日督促百姓缴税,这令朝廷的公信力受到了百姓质疑。面对饥馑流离的百姓,王阳明顶着压力再次向朝廷上奏《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弭灾变疏》,请求朝廷免除江西四十万担税粮。 王阳明在奏疏中指出,朝廷虽有宽恤之令,亦有赈济之典,然而这些措施仅是一纸文书,并未落到实处。朝廷不顾百姓疾苦催缴粮税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削贫以济贫,犹割心脔肉以啖口,口未饱而身先毙”的行为。在王阳明看来,要想处理好江西旱灾,就必须真心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角度为他们切实可行地解决饥饿与贫穷,而不是只想着通过征收贫民的血汗钱来弥补朝廷的财政空洞。这种“割肉补疮”的做法不仅不能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反而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危机。 明朝廷的这种做法,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这不禁令人想到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根据军营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执行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凡是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肯定头脑清醒、心智正常,就可以继续执行飞行任务。所以,这样的规定显然是个逻辑陷阱。此外,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飞行员必须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不能回国。这条军规看似为了士兵着想,但按这样的规定没有一个军人能安全退役,因为飞行员一旦提出免飞申请,就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上级就可以不断增加飞行次数,而且飞行员不得违抗。这种不顾军人安危,要求他们全身心投入战斗的规定,让飞行员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说,飞行员是出于对国家的信任而奔赴战场,那么如此荒诞的军规只会让他们对国家彻底绝望,而参军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无论是想要“削贫以济贫”的明朝廷,还是颁布荒诞军规的国家,他们的做法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颗真真正正为百姓或下属解决问题的心。王阳明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认知,才会极力上疏劝说朝廷要以实心行实事,通过免除江西灾民的税粮,来缓解百姓的忧虑和苦难。 所幸,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不少能以实心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员,苏轼就是其中一位。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调任颍州知州。当时,北宋都城开封附近各县常常闹水灾。为了解决水患,当地官员把水引入惠民河,结果又淹了陈州。于是他们又决定先凿开邓艾沟,与颍河相通,然后凿开黄堆引水入淮河。苏轼到任后进行了实地考察论证,认为开沟之事绝不可行,于是在第一时间上奏朝廷。后来,朝廷虽然采纳了苏轼的建议,取消了开凿工程,但工程刚刚宣布停工,朝廷又分派颍州出民工一万人修治黄河。而当年,颍州刚刚遭受灾害,民众生活困顿不堪。针对此,苏轼再次上奏请求施行以工代赈的方法,最终不但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还为兴修水利做出了长远布局。 可见,只有像王阳明和苏轼一样,心怀百姓,事事以利民为前提,时时以实心行实政,在困难面前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定 ;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为人民创造福祉,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