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先立本,教人先育德
《卷二·语录二·答顾东桥书》
关于德育,王阳明曾在《答顾东桥书》中明确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他说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很显然,王阳明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认为人的才能各有差异,所擅长的知识技能也不尽相同,学校要想进一步培养各个学生的才能,就必须以“成德”为前提。 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将德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西周开始,学校便将教育内容分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位居首位。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也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王阳明则曾在《万松书院记》中强调“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即古代圣贤的学问,不过是明白并践行道德伦理罢了。同样,在西方,人们也十分重视德育,并认为德育能把各种情感和愿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完美的德行,为人生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确,就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而赫尔巴特则将德育总结为教育的全部,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由此可见,德育是面向心灵的教育,是关乎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教育,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学校而言,“立德树人”仍是现今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于如何实施德育,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指出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他将德育分为“发其志意”“肃其威仪”“开其知觉”三个阶段,并认为“发其志意”需要“诱之歌诗”,通过学习优美的诗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 ;“肃其威仪”需要“导之习礼”,通过练习礼仪的活动,培养学生严肃礼敬的举止,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开其知觉”需要“讽之读书”,通过读书增长的知识来开启学生的心智,涵泳他们的志气,从而培养良好的信念。 反观当今社会,虽然学校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并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要改变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偏失,不仅需要全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正如王阳明所言“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只有学校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才能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