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培养人

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培养人

原文:
注释

古之英君,其将任是人也,既已纳其言,又必考其行 ;将欲委以重,则必老[1]其才。

出处:

卷二十九·续编四·送吕丕文先生少尹京丞序》

译文:
古代的明君将要任用某人时,即使已经采纳了他的言论,还必须考察他的行为 ;将要对这个人委以重任时,就一定会磨炼他的才干,使其富有经验。
解析: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帝王都有高明的用人之道。他们清楚地知道,要成大事,不仅要会选用合适的人才,也要能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培养。王阳明深知此理,才会在得知好友吕丕文升职时专程写文表示祝贺,同时阐述了古代英明君主善于用人、培养人的智慧,勉励好友效仿昔日贤相萧望之任人唯贤,如此方能不负君心、无负天下。 选用人才,首先要知人,其次是善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长,亦有自己的缺点短板,当被赋予与自己能力特长相适应的职责时,就能扬长避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西汉名臣黄霸在地方任职时,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不仅制定安抚人民的政策、规劝百姓遵守国家法规,就连家常琐事也都过问周全。在他的治理下,当地风气为之一变,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汉宣帝见黄霸能将地方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认为他只在地方任职实在大材小用,于是将他逐级提拔,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当上丞相后,黄霸仍然按照在地方时的治理模式,关注着男女不同路、子女应尽孝这样的琐事。丞相本该协理筹划国家大事,而他竟在为各种小事烦忧,自然变得政绩平平。 同样是任用人才,雍正皇帝就比汉宣帝谨慎得多。当时有位才华横溢的学子惠士奇,先后考取举人、进士,被任命为广东学政。在这个极易滋生腐败的职位上,惠士奇两袖清风、廉洁自律。两广总督杨琳对他特别欣赏,于是向雍正皇帝一再举荐。雍正深感清廉人才难得,意图将惠士奇调配到更为重要的行政岗位,但他没有马上下旨,而是向杨琳进一步了解惠士奇是否可以胜任吏治。杨琳如实回答,说惠士奇的特长在于主持科举考试而非治理社会。雍正听后,就让惠士奇继续留任广东学政,后来将其调回京师也是发挥他所长,让他担任专管文史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后任侍读学士。惠士奇也不负雍正所望,在其岗位上兢兢业业,建树颇丰。 与雍正皇帝相比,汉宣帝在重用人才上走入了一个误区 :看到一个人某方面能力突出,就认定他在其他方面同样优秀。相比之下,雍正皇帝对惠士奇的任用就保持了清醒和理智。然而,知人善任只是充分发挥人才所长的第一步。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如果能够得到适当培养,也能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和价值。三国时东吴孙权手下有一员大将吕蒙,平时不爱学习。孙权曾亲自开导他说 :“你现在身居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便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诿。孙权感叹道 :“我自从执政以来,读了很多史书和兵书,觉得大有裨益,你说你军务繁忙,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就连我们的老对手曹操也自谓老而好学,你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学习呢?”听完孙权这番话后,吕蒙顿感羞愧,于是开始发奋学习。日积月累,他读的书甚至超过了很多读书人。鲁肃与吕蒙议事,惊奇地感叹道 :“你现在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吴下阿蒙’了。”这就是著名典故“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来源。此后,吕蒙多次立下奇功,先后以妙计白衣渡江、袭取荆州,这都与孙权当初的苦心培养有着极大关系。古人云“成事在人”“得士者昌”。但凡成就事业之人,无不深谙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代,人才更是第一生产力。谁能使人才得其所用,谁能重视人才的培养,就能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占据先发优势。对于管理者而言,不但要有识人的能力,更要有用人和培养人的本事。既要了解人才的优势特长,将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创造巨大的价值,也要了解人才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