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简
简
繁
EN
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跟王阳明学修心
请登录
登录
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当前位置:
修心库
人人心中都有同样的良知
人人心中都有同样的良知
原文:
注释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1]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出处:
《卷二·语录二·答聂文蔚》
译文:
良知在人的心中,不分贤愚,普天之下、古往今来都是相同的。
解析:
良知之说的提出,标志着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最终建构完成。自此之后,王阳明讲学便几乎不离“良知”二字。曾有人问王阳明 :“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王阳明答道:“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那么,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到底是什么呢? 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人人天生就拥有的、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便是良知。可以说,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也是一种本能。王阳明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这种天赋与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判断力,可以帮助人分辨是非。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人人都有良知,那自己良知判断的是非与别人的不一样怎么办?王阳明说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意思是,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不论贤愚,人人心中都有同样的良知。那么同样的良知对于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判断吗?自然是不会的。他说 :“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如果大家都能致良知,使之达到本然状态,那么就会有同样的是非判断及好恶。所以,良知代表的是绝对的价值判断。无论在何种情境下,只要没有被人的私欲阻隔遮蔽,那么良知做出的是非判断就是人人都能接受、人人皆能认可的判断。 换言之,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争执不休的情况,其实就是良知被人的私欲阻隔遮蔽了。良知就像镜子,原本可以将事物照得清清楚楚,可一旦蒙上了“灰尘”,便会出现照不清楚,甚至照不出来的情况。这样,也就出现了圣人和愚人。圣人可以致良知,让良知这面镜子保持干净明亮,所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愚人做不到致良知,使之蒙尘,往往只从自己的立场做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然而,良知即便蒙尘,也仍在默默地发挥其指引作用。或许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自己做了一些错事,虽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指责,但是心中仍然忐忑难安,甚至后悔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心不安”,也就是良知发挥作用的体现。 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为帮助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害的中国人,用尽大半生时间对日本政府的罪行进行不懈的追问,在中国已经放弃战争索赔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地在帮中国人进行索赔,追求迟到的正义。从1963年起,他参与了此后40余年来所有的对日诉讼案件,包括历时32年的“教科书诉讼案”“山西慰安妇案”“731人体试验案”“南京大屠杀”等等。由于许多受害者无力支付巨额律师费,以他为首的律师团队还自掏腰包,无偿垫付所有费用,让中国当事人从走出家门,到日本打官司,再回到家,全程不需要花费一分钱。而在日本,尾山宏的举动被日本右翼势力冠以“叛国”罪名,长期受到威胁恐吓,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丝毫却步,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义无反顾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上,振臂高呼。尾山宏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无视阶层、跨越国别与种族的人格力量,让人们看到坚守良知的伟大。正义无国界,良知不分种族,正如尾山宏所说 :“一个有良心的国家应该正视历史,而非极力否认、设法掩盖自己的罪行,唯此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这就是良知的力量!常言道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这颗人心,便是良知。现代人追求个性张扬、与众不同,强调自己的主张和判断,然而这种出于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观点,常常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虽是出于人心,却不是那颗能辨别是非公道的良知之心,而是一颗私心。所以,我们在追求个性解放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时时省察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是否符合公道与正义,如此才能“解放思想”,做到“不必苟求其同,亦不必故求其异,要在于是而已”,最终真正做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展开完整解析
顶部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1]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