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不争是一种智慧,思危是一种能力

不争是一种智慧,思危是一种能力

原文:
注释

大抵人君之为国,好战则亡,忘战则危,故用兵虽非先王之得已[1],而即戎[2]之训亦有所不敢后也。

出处:

《卷二十二·外集四·附山东乡试录》

译文:
大致说来,君主治理国家,热衷于战争就会导致灭亡,忘记备战就会产生危机。因此,使用武力虽然不是出于先王的意愿,但是作战的训练也不敢落后。
解析:

《司马法》是春秋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其《仁本篇》提出了“故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理念,辩证地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其核心思想在于 :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要秉持审慎的态度,纵然国家强大,执迷于武力征服也注定会灭亡 ;国家虽然处于安定时期,松懈忘战也必有危险。正如王阳明所说,战争是不得已采取的手段,正确对待战争的态度应是既不好战,也不忘战。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曾盛极一时,但却因为痴迷战争、热衷于武力征服,最终落得转瞬即逝的下场。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就是其中之一。斯巴达人的先祖原本是北方游牧的多利安人,他们在公元前11世纪南下,征服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拉哥尼亚土著,建立了斯巴达。斯巴达人虽居于统治地位,但总体人口数量少于当地土著,为了能有效控制被征服民族与各种各样的奴隶群体,斯巴达人发展出一套精英体制。制度规定,斯巴达公民自出生起便开启军事生涯,不论男女都要进行各种残酷的军事训练。这样长期独重军事的政策,导致斯巴达人在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非常落后,而常年的战争又不断消耗着斯巴达本就稀少的精英战士。后来,斯巴达在由波斯帝国操纵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极大地消耗了国力,从此由盛转衰,最终被罗马帝国所灭。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热衷于战事、肆意运用武力,必定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但不随意使用武力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军事防御。《左传·襄公十一年》有云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哪怕处于安稳的环境,也要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好防备。公元280年,西晋灭掉东吴后,晋武帝司马炎便放松了警惕,认为不会再发生大规模战争,而建设国防和军队又劳民伤财,于是司马炎便主张军队将领不必再从事军事活动,转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各州、郡的部队。大将军杜预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担心,他告诫晋武帝吴国虽亡,但也不能从此高枕无忧。作为军事统帅,与吴国作战结束后,他立即还兵镇守襄阳,严密布防要地,交错屯兵,使所属部众戒备森严。正是这种“视无事如有事”的战备意识,使得晋国得以安宁、稳定了一段时间。杜预死后,晋国的军事便开始松懈,战马放归南山,刀枪收缴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晋国最终因“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而灭亡。 虽然内部存在多次权力的更迭,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五千年且没有出现中断的国家,这与中国对于战争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因为知晓“好战必亡”,中国历代多着眼于开展友好的通商外交而非武力扩张 ;正是因为懂得“忘战必危”,现代中国才不忘加强自身国防建设,时刻警惕着来自外界的威胁。事实上,“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道理不仅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对于管理者来说也同样适用。如果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一味地使用手段去夺取他人的生存空间,久而久之,必会引起群体激愤,最终失道寡助 ;如果管理者毫无危机意识,总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造的领先优势也很快会被他人超越。因此,不论是国家也好,机构、企业也好,甚至个人也好,不仅要避免盲目争抢,还要懂得居安思危、长保安定,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