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持善良心性,修圣人之心

持善良心性,修圣人之心

原文:
注释

圣人之道,吾性[1]自足。

出处:

《卷三十三·年谱一》

译文:
圣人之道,在内心中探求就足够了。
解析:

圣人,可以理解为超凡入圣的人,即超越凡人的人。儒、释、道三家都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儒家追求成圣,佛门追求成佛,道教追求成仙。那么他们所推崇的圣人都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凡人呢?圣人,则超越自我,不再困于私欲 ;佛陀,已超越轮回,不再遭受痛苦 ;仙人,已长生不灭,不受死亡威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圣人的理解不同,对成圣之道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孔子“求仁”,孟子“取义”,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等等。王阳明在继承先贤观点的基础上,对成圣之道展开了自己的探索,最终在贵州龙场悟道,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结论。王阳明的这一理念得来十分曲折。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其悟道之前的经历概括为“为学三变”:最初博览而沉浸于辞章之学 ;后来遍读朱熹著作,尝试格物穷理,但也没能成功 ;然后开始研究佛、道两家思想,也没有悟出圣人之道。直到谪居贵州龙场,在遍尝生活苦难,几经生死考验后,王阳明于困顿和绝望中思考 :如果圣人处于自己这样的境地,又会有什么办法。于是在贵州龙场的某个夜晚,王阳明终于顿悟“吾性自足”的成圣之道。 王阳明之所以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缘于他认为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因此,想要成为圣人,关键在于涵养心性,即存养心中的天理而去除心中的私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养成一颗纯真善良的心。这样的心会超越个人私欲,指引人去做对他人、社会有益的事。为了进一步阐释这一观点,王阳明在提出“吾性自足”的时候,还以“不假外求”,也就是不从外物处求索来做对比。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要想成为圣人就得先把历代圣人的知识都学会才可以,导致许多人终日埋头研读经典,形成了讲诵空谈的风气。这样的观点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从古至今都不乏知识渊博、才能出众的人,而其中仍有一部分会为了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及社会利益。这种人不仅不能成为受人崇敬的圣人,还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因此,修习成圣之道应当回归自身心性,而不是苦苦于外界探寻。 王阳明的弟子梁日孚曾一度认为,如果不在师父身边就无法修习圣人之道,所以拒绝进京赴任。于是王阳明问他 :“子以圣人之道为有方体乎?为可拘之以时,限之以地乎?”梁日孚沉思良久,对王阳明说 :“圣人之道,求之于心,故不滞于事 ;出之以理,故不泥于物 ;根之以性,故不拘以时 ;动之以神,故不限以地。苟知此矣,焉往而非学也!奚必恒于夫子之门乎?”意思是说,圣人之道,要在心中探求,不必局限于某事、某物、某时、某地,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去哪里都可以修行。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生性向善。所谓圣人之道,置于今日的大环境,不过就是坚守良知,并遵从内心的善念,力所能及地行善。2009年当选“百位感动中国人物”的老人白方礼,从74岁开始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300多名贫困学子实现了上学的梦想。有人计算过,十多年来,他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却未给自己留下一点积蓄。他不懂什么圣贤君子,不会说什么仁义道德,但他却是具备超凡之心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