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保持内心的快乐,就是一种修行

保持内心的快乐,就是一种修行

原文:
注释

常快活便是功夫。

出处:

《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译文:
经常保持快活愉悦的心态,就是功夫。
解析:

辛弃疾在《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写道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有些人郁郁寡欢、怨天尤人,有些人则积极乐观、知足常乐。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境况,不同的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其实与一个人看待问题的心境有很大关系。王阳明就曾对卧病的弟子陈九川说过 :“常快活便是功夫。”希望他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以积极的情绪与疾病做斗争。 王阳明之所以拥有如此体悟,与他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的经历息息相关。龙场驿位于贵州贵阳西北的修文县,偏僻闭塞,环境恶劣,被称为瘴疠之地。身患肺病的王阳明在翻山越岭之际,还要提防毒虫瘴气,一路上艰辛不已,甚是坎坷。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在赴任途中写下了《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表现了他视艰险路途如浮云的豁达心境。初到龙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也难免悲叹,但是乐观豁达的他很快便调整好了心态,积极面对,最终达到了“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的境界。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和颜回便已在保持内心快乐、积极面对人生难题方面做了极好的示范。孔子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还称赞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清贫的生活,他们没有深陷痛苦,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因此去追逐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而是践行“仁”道,尽情享受着修行过程中的充实与愉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最高等级。志在自我实现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从中获得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的快乐,即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处于一种欣然忘我、如醉如痴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乐在其中、颜回不改其乐的根本原因。 所谓的自我实现,换言之就是追寻人生意义。研究表明,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人更富有、更健康、居住条件更好、受教育水平更高、平均寿命更长,可是却不如过去快乐。这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往往要通过消耗性的活动才能获取快乐,而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感官的、肤浅的,就像沉迷于视频娱乐、电视综艺、网络购物等,只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快乐,随后便会令人陷入无尽的空虚。因此,为了获得更多更持久的快乐,人们只能追求更大剂量、更长时间的刺激,最终欲壑难填。作家艾米莉·史密斯在题为《生活不仅仅是快乐》的演讲中说 :“我们的文化醉心于寻求快乐,但我意识到寻找意义更能让你有满足感。”人在追求意义的道路上,进行的是创造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是十分持久的,就像人们常说的“足以骄傲一辈子”。 人一旦开始追寻意义,自然就会超越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计较与痴迷,从而发自内心的愉悦。这是稳定而可持续的,就像追寻良知的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平日里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到问心无愧,便能保持内心的快乐与满足。所以,我们要通过追求自我实现、追寻人生意义这一人生的修行,以保持充实、愉悦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