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原文:
注释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出处:

《卷三十五·年谱三》

译文:
这颗心光亮澄明,还需要再说什么呢?
解析:

人的遗言,往往高度凝练了一生的追求与修养,必将是其此生最好的注解。如果将眼光放大到整个近代史来看,曾经有1150亿以上的人在这个世界生活过,如今每年有1.4亿多人降生,5700多万人去世。然而,我们能够记住的人并不多,但很多人都能记得王阳明,以及他临终前所留下的那句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明嘉靖七年(1528年)八月,在平定思恩、田州,以及断藤峡和八寨等地区的匪患后,肺病、腹泻、脚疾缠身的王阳明意识到自己寿命将尽,于是拖着病躯踏上了归乡之路。但似乎他和江西的缘分太深,最终还没来得及回到家乡余姚,英魂便永远留在了江西南安府。那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王阳明把弟子周积叫进船舱里,询问走到了哪里,得到的回复是章江河畔青龙铺。次日,他用最后的力气同周积说 :“吾去矣!”周积闻声落泪,问 :“何遗言?”王阳明只是淡然回复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语罢,便与世长辞,将致良知、做圣贤的事业交给了后人。 这是一句标准的“王阳明式”语言,它的前半句道出了王阳明一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作为知识分子,王阳明自12岁就立下“做圣人”的远大志向,此后无论是政治道路上的大雨滂沱,还是佛道学问的繁花锦簇,都从未动摇过他做圣贤的远大追求。《大学》的开篇首句便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真正的大学问,就在于将我们自有的光明德行挥发出来,并亲近感染其他的人,走到至善完美境界。这是一个圣人式的理想追求,不同于“英雄”。成为圣人并不需要某些特殊的天赋,也不需要某种命运、机会的青睐,只要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中,做到时时刻刻、一言一行都保持良知,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英雄是一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淡出人们的记忆,而圣贤是长久的,在肉体离开尘世后,其灵魂的光芒依然与世长存,照亮后人。而对于成为圣贤的方法,王阳明的答案很简单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当一个人将自己心中的光明良知提炼到百分百纯粹的时候,便登临了圣人之境。事实上,王阳明常说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他也常拿日、月、灯、火中的光明,来比喻人心中的良知永在。他曾说 :“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如此,我们便能理解王阳明的遗言为何是“此心光明”了。若能像他一样想到、说到,而后做到,谁又不会成为圣人呢? 如果说“此心光明”是王阳明学问修养的最高境界,那“亦复何言”则是他实践功夫行到圆融时刻的精练表达。在政治上,他冒着生命危险平定宁王叛乱,立下不世之功却反遭诬陷,即便如此他都没放在心上,还多次谦逊地申请辞去爵位。在学问上,他跳出三百年宋儒窠臼,将读书人的心灵从烦琐无用的死读书中解放出来,却被当时的学术界视为异端,可他仍以“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的方式来精进自己。反观部分现代人,在网络上不负责任地发表各种言论,甚至轻率地传播谣言,却从不为后果负责 ;或是刻意标新立异地表达自己,而很少关注语言背后的真理与平等 ;或是空喊口号梦想,却很少付诸实践。相较于王阳明这种大默止谤和“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风骨,这些人还有太多要学习的地方。 跟王阳明学修心,不仅要学习他的“此心光明”,更要学习他的“亦复何言”。像锤炼金子一样,将心中本有的、直通天理的良知放在实践中敲打提纯。千锤百炼后,光明所照见的范围就会日益扩大,直至万事万物都能与心相融、一言一行都符合自己的认同,最终化作一道照亮天地之间的澄明,照亮自己,照亮他人。